心理咨询师解读应该-不应该原则 |
有的个体在自己内心深处,往往有一套固定的价值观念,就是自己应该是什么样,不应该是什么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我应该待人和气,不伤害别人的感情。 (2)我应该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3)我应该自信,并能解决每一个问题。 (4)我应该不知疲倦,保持旺盛的精力。 (5)我应该心绪平静,永远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6)我应该能预测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任何事情。 (7)我应该沉着应对任何挑战。 (8)我应该理解和体谅别人。 “应该”就像生物反应的催化剂,鞭策着人们去努力和奋斗,给自己心理上造成压力,给个体生活增加困难。具有这些价值观念的个体对自己有许多“应该”和“不应该”,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往往按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因而易引起挫折和失败,并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加重心理负担,从而引起适应不良。为此,在实施认知治疗时,治疗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析“应该”与“不应该”观念的非现实性,及可能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并会影响重要目标的实现;②了解个体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事事都能成功;③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各有差异,没有统一的“应该、不应该”模式,你认为应该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应该,绝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人;④改变“应该,不应该”观念,使之更加现实和富有灵活性。 |
发布时间:2023-11-6 15:20:43 阅读:55次 来源:原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