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案例分析
  1.2002年初,创始人成向东老师首先创立了成向东工作室,专心致力于研究心理咨询。   2.随着时间的积累,投身于咨询行业的人数的增多,成向东老师带领一批年轻且志趣相投的心理咨询师,与2009年创办了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3.在太原...
   母亲和儿子的乱轮
   太原心理咨询:性文化...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性...
   考试前身心健康状况测...
   太原心理测试:测一测...
   他不是“流氓滋扰者”...
   心理咨询测试:你是爱...
   当你梦到这12个梦,别忽略了这背后的象征意义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案例:丈夫犯“事”
   太原圆成心理案例:总爱发牢骚
   心理咨询案例:典型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案例:女性遇到性骚扰
   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为了让孩子属马,宁愿剖腹产
案例分析   返回首页 > 心理咨询
 
 
学校常见问题的心理咨询

学校常见的心理问题种类繁多。由于课时有限,本课程选择部分常见的心理现象逐一做出分析,供广大教师们学习和参考。本课程包括人际交往、情绪问题、爱情心理、心理健康、个性心理、异常行为、性心理等合计七章。常见学习问题的心理咨询由另一专题做出阐述。
第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咨询
一、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所谓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从整体上一般有三类:
1、以“感情”为基础的各类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
2、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同事、同学、上下级等关系;
3、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如:萍水相逢。我们最早产生的、最持久的人际关系即感情型人际关系。形成此类人际关系需要两大条件:人际吸引和人际交流。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
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交际心理方法,你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焦点人物。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3、 光环效应。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
4、设防心理。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想着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这只是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心理,我们留心身边人和事,你会对交往有更多的认识。愉快的人际关系会带给你朋友和自信,有助于良好身心健康的建立。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的实质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二、代沟
(一)含义
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因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阻碍了老少之间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沟通。代沟冲突即由这一差异而导致的两代人在解决问题方式、评价问题标准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
(二)症状与表现
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距离,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的分歧。致使青少年朋友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不关心他们,有事不愿与家长谈,宁可与同学谈,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代沟还表现在:思想方面、生活方面、家庭责任方面、政治方面、行为方面、交流交往方面、用钱方面、服装方面。
(三)咨询要点
1、了解“代沟”的表现类型
2、了解代沟形成的原因:
(1)两代人生长环境的差异,一个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和态度,自幼年开始逐渐形成,常会保留到青年期以至成人阶段。两代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也就不尽相同。
(2)两代人在个体发展过程上存在差异。年轻一代的体力和智力发展非常迅速,他们喜欢活动,不畏艰难,而成年人的一些态度和观念已基本定型,较少变化,致使两代人之间存在差异。
(3)两代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同。上一代人必须负有责任,而下一代人则因年轻,富有朝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对少一些。
(4)两代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的变化,对上一代人冲击较大,他们还不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正处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迎合这个时代,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接受新鲜事物,进而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于是两代人之间便因此出现摩擦。
3、承认代沟的存在,而不要回避,及时进行沟通。两代之间进行沟通,可能是一方接纳了另一方的意见或态度,但这里所说的接纳,不是被动或勉强的接纳,而是在彻底了解对方的态度,并且发现这些态度更能适应于当时的情境,因而愿意自动放弃本身的意见,心悦诚服地接受对方的意见。
4、意见融合。两代之间可以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说出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双方可以寻求一种途径,将各自的意见融合成一个新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融合而得的行为方式往往能兼顾双方原有意见的优点,而形成比原来任何一方的看法更完美的意见,双方都能高高兴兴地接受。
5、在相互沟通的时候,每一方都应多从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尊重对方的想法,给对方以一种理解和开朗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双方在意见上达到一致,即使不一致,也可以形成折衷性的意见。
6、同时接受新知识,求大同存小异。
三、沟通障碍
(一)含义
沟通障碍指的是由于个性原因或缺乏沟通技巧、沟通能力等因素造成的沟通低效、无效,甚至无法沟通的现象。
(二)症状与表现
在社交场合中,往往行为举止不得当,或不敢开口讲话,或羞怯;或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三)类型
1、个人障碍。个人障碍指由于人的感情、价值观或者不好的倾听习惯而产生的沟通障碍,另外还包括人们在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方面的差别引起的沟通障碍。个人障碍在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2、物理障碍。物理障碍指在人们沟通的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一个典型的物理障碍是突然出现的干扰噪音盖过了说话的声音。其他物理障碍包括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墙或干扰无线电信号的静电。当物理障碍出现时,人们通常会意识到,并会通过生态控制,传递着时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接收方的感受和行为。
3、语义障碍。语义是有关语言含义的科学。几乎所有的沟通都是符号的沟通,是通过使用特定含义的符号(文字、图画和动作)实现的。这些符号必须被接收者解码和解释。
(四)咨询要点
1、给人以真诚的笑容。你如果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真挚的表情,则会使人感受到你的诚意。当你想使对方欢迎你时,你就要给对方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这就要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一个人若想表示自己的快乐,就要努力在言语行动中显示快乐的样子。只有心情愉快,笑容才会自然而燃地浮现到脸上来。诚挚的笑容可以使你获得很大收益。
2、要勇于接受自己的相貌。有些人终日为自己“其貌不扬”而长吁短叹,非常自卑,甚至产生厌世之念。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每个人的长相都是天生的,要想使别人能够接受你,首先要自己能够接受自己。世界上相貌十全十美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我们每一个人在性格和外貌方面,都会有其独特的优点,只要发扬其长处,避其短处,仍可增加你的吸引力。
3、要尊重、关心和体谅他人。一般来说,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人较易受欢迎、尊重;反之,不尊重他人人格,对人缺乏感情,不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的人,常不易和鄙人友好相处,当然,更谈不上受人喜欢和尊重了。此外,一个人若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则在感情与思想上难与他人沟通,同时,也无法得到他人的关切与爱戴。你若对他人能发自真心地关怀体谅,替他人解决实际问题,他人将会为你这样崇高的精神和气质所折服,那你也会得到相同的回报。
4、要勇于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得人城府很深,从不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于外表,对任何事都不露声色,容易给人造成阴险的印象。一个经常压抑真情实感和隐藏内心世界的人,必会被他人示视为冷漠无情而不愿接近。因此,一个人应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他人也同你一样,感你所感,忧你所忧。
5、要在谈话中善于聆听。你要获得别人的欢迎,必须学会听人说话。
6、对别人要以诚相待。信任,是建立友谊的桥梁。我们要想获得他人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他人,而不要总怀戒心,以为别人会坑害或利用自己,我们只要以热心、诚意来对待任何人,任何人对我们也不致漠不关心。对别人缺乏信任的人,便无法对他人流露出热忱,从而也无法使别人信任自己,而热忱与开朗,正是具有吸引力的气质。
7、要经常保持幽默感。一个懂得在适当时间与适当场合表现自己的幽默感、使他人开怀大笑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
8、诚心赞美别人的长处。人总是喜欢那些与自己的愉快经验有关的人,人人都喜欢被人善意尊崇。因此,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你赞美了别人,给别人以快乐,你就会获得一个朋友。
9、要充满自信,意气昂扬。一个人的姿态,最能充分显露出他的内心,意气风发,步履矫健,爽朗热情,能够使人感觉到你有足够的自信心,感觉到你的进取精神。他们必定会自愿与你相处。
10、要穿着大方。穿着大方能给人以美感,更能提高你的自信心,给你一个良好的感觉,对别人也会有吸引力。
11、守诺言 ,讲信用。给人以诚实可信、负责任的印象,则别人愿意与你相处。
12、知识面宽,兴趣广泛。人们往往喜欢那些知识渊博的人,与他们相处,则精神上也会受益非浅,令人赏心悦目,愉悦身心。
四、面对流言
(一)含义
流言是指那些口头相互传播的非官方的、不确切的、有关现实问题的社会传闻,是一种无根无据的小道消息,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心理现象。
(二)症状与表现
无端的制造谣言,发起事端,攻击他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复仇心理。嫉妒他人成就和友谊,想尽一切办法,造谣中伤,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给对方的学习、生活带来阻力和灾难,严重的还会发生悲剧。
(三)咨询要点
1、要善于克制自己。当听到有关自己的流言蜚语时,你一定会产生一系列强烈的情绪反应,打破了原来的心理平衡,因此要尽量避免在这时马上采取行动。你应该等心里的风暴过去以后,再作下一步打算。面对流言蜚语的传播者,如果你一时说不清真相,不妨先回避一下。不予理会的流言蜚语很快就会平息。
2、疏泄由于流言蜚语引起的消极情绪。疏泄消极情绪有两类方式:一类是听其自然,一类是自我控制。听其自然的方式包括用眼泪来释放,或独自在心里进行会话,求得疏导。自我控制的方式是运用自制力把消极情绪转移掉。
3、不要到处向别人表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这样做等于自己在扩散自己的流言蜚语。当你被误解,还未向对方进行澄清之前,最好找一个或几个你最信任的人,讲明事情的真相,共同分析造成误解的原因,然后再找出消除误解的办法。
4、要进行自我检查,消除成为易被他人攻击对象的隐患。一般说来,当你被提升到某一重要位置时,当你一夜之间成为名流时,当你触犯了某些人的根本利益时,你都可能成为流言蜚语攻击的“靶子”。对此,既要有思想准备,沉着应付从暗处飘出的流言蜚语,又要格外谨慎,搞好人际关系。
5、要学会容忍。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流言蜚语,要采取容忍的态度,不理不睬。容忍为澄清事实真相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容忍的效果往往会超过力量与愤懑。
五、交往紧张
(一) 含义
紧张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在一定情景下出现的情绪状态。适度的紧张情绪能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活动效率,但过度的紧张则是一种不正常的情绪状态,对人的心理和活动本身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 症状与表现
症状:紧张症状体现为精神的和体力的失常。包括:疲乏,食欲不振或食欲过旺,头疼,好哭,失眠或睡眠过度。常常通过喝酒,吸毒或其他强制性行为来解除紧张。伴随紧张情绪的可能是那些吼叫,莫名其妙的烦恼或者无所事事的感觉。
表现:在人前讲话费劲,心跳急促,舌头发硬,嘴巴不听使唤。意思支离破碎,使人听起来别扭,难以理解。
(三)咨询要点
1、要改掉说话紧张、语无伦次的坏习惯,注意做到平时说话应尽量冷静,放慢速度。
2、坚持练习朗诵,找一些优秀散文,细心体会,反复朗读。
3、多参加歌唱、演讲等活动多出头露面,克服羞怯心理,增强适应性
六、胆怯
(一)含义
胆怯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的胆小、畏缩。
(二)症状与表现
与人打交道时,一说话就脸红、心慌,一见陌生人就紧张,在人多的时候不敢说话,不愿说话,眼睛不敢看人,在一些公共场合特别拘束、手脚不知往哪里放,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局促不安等。
(三) 咨询要点
1、胆怯是许多人都曾有过的一种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胆怯有碍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利于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不能算做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2、寻找产生胆怯的原因。胆怯从产生的原因上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气质性胆怯,即生来性格比较内向,气质比较沉稳,不愿与陌生人打交道,一旦交往起来,也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认识性胆怯,即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患得患失,生怕自己的言行被别人笑话,没有十分的把握不会轻易说话或行动,久而久之,则不愿与人接触;挫折性胆怯,即本来性格比较开朗,交往也积极主动,但在实际中遭到打击,变得消极被动了。
3、加强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不要过分追求安全感,放下思想包袱。
4、走向社会,走向人群,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与性格比较开朗的同龄人交往。
5、依靠个人的努力,积极克服自身存在的弱点,避免因胆怯所造成的心理紧张,消除消极的自我逃避式的心理防御。
七、异性交往障碍
(一)含义:
青春期的最初阶段,男女生接触显得很不自然,见到同龄异性就脸红心跳,不会说话,局促不安,男女生之间说话嘴容易脸红、紧张,这样容易呈现“恐人症”症状,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异性交往心理障碍。
(二)症状与表现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少男少女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理上的变化促使心理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开始表现出对异性的倾慕与向往,希望自己能更多地域异性交往,有什么苦衷和心里话也愿意向异性朋友倾诉。这时,男女同学间就会相互吸引乃至发生早恋。但是,有些青少年不敢与异性交往,羞于谈异性,与异性说话时则脸红,出汗,心跳,呼吸加快,语言不连贯等,出现异性交往障碍。
(三)咨询要点
1、更新观念,主动交往。青少年由于性的萌动,产生对异性的渴望,使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过分压抑对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开放的年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放型的人际交往成了社交的主旋律,因此,不应将与异性交往神秘化。
2、树立正气,创造环境。打破封闭式的生活环境,用全新的观念和热忱的态度,发展同性友谊和异性友谊。树立正气,创造合适的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己在交往时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不抱杂念,对别人的交往不眼红,不遏制,不捕风捉影,不制造流言。
3、分清友谊与早恋的界限。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机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这时恋爱,难免会有较多的冲动性和盲目性。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友谊与恋情之间的尺度不易把握,因此,应尽可能增加群体交往。这样的交往方式,既能宣泄情感,满足少男少女的心理需求,又可避免越轨行为。
4、交往时要大大方方,不要故作姿态,以免招来流言蜚语。少男少女们都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异性的好感和青睐,这是正常的。但这种表现一定要掌握尺度,要自然大方,不可粗俗轻浮。
5、要善于学习异性的优点。由于性别差异,男女在性格和气质方面各有所长,男生坚毅、刚强、勇敢、独立;女生细腻、温柔、严谨。不同异性交往,少男少女们很难发现异性身上特有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又恰恰是其本身所缺少的,因此,男女生之间进行正常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自然就会落落大方。其次,要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有的人外表像个迷人的小帅哥,但交往中会发现他华而不实,有的人学习成绩顶呱呱,却恃才傲物、颐指气使。如果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还有失偏颇。所以,利用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是我们十分需要的。再次,交际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避免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对方苗头不对,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状态。
八、友谊挫折

(一)含义

友谊挫折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

(二)症状与表现

1、当好朋友又交了其他的一些朋友而冷落你的时候,则有种失意感、空虚感。

2、在涉及一些原则的问题上,你和朋友相持不下,后果导致友谊破裂。

3、失去友谊,则感觉世态炎凉,人心险恶,处处提防他人,而不愿与人坦诚相处,影响学习、工作以及身心健康。

(三)咨询要点

1、归属挫折。假如你的朋友又交了另一个朋友,扩大了你的友谊圈,你可能感到高兴。当然,只有在你的老朋友把你视为主要朋友时,这种愉快心理才能维持,如果这个新朋友部分甚至完全代替了你的地位,你会有种不可名状的失意感、空虚感,这就是归属挫折。对待这种挫折,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心理准备。我们所认识的朋友,不可能永远只和你厮守在一起,为了各自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大家一定会有新朋友。人们获得友谊也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只限于你我之间。特别是在现在信息开放的时代,人际间的交往也是多棱的、多层次的,谁都需要更多的朋友。但要记住,有意的价值一方面在于不干涉和伤害各自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在于相互忠诚。假若有了新朋友而疏远旧友是不可取的,这必然会导致双方产生归属挫折而使友谊破裂。维系友谊的妙方就是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恰当调和,相同之处使朋友们彼此理解,不同之处使朋友们相互交流。

2、错觉挫折。由于事物的巧合或信息传递带有歪曲性以及外界的流域、挑拨而造成当事人对朋友的不满意和怀疑,使得双方的友谊受到影响,这就使错觉挫折。朋友之间出现了错觉挫折,一定不要性急或失去理智马上得出结论,而应仔细地分析一下了解一下,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要进行一番归因分析。即使出现了误会误解,那么,应以解除越早越好,越彻底越好。朋友之间既要做到“君子坦荡荡”,又要谨防过于自尊地把话闷在心里。从维护友谊出发,应尽快消除错觉,错觉一旦消除,友谊会更升华一层,也显得更加纯洁牢固。

3、分歧挫折。有信仰分歧、观点分歧、行为分歧而引起的友谊挫折,这种挫折比较复杂,因为有些分歧是带有原则性的,而有些则无原则性,又使这些分歧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而就使得朋友间的友谊时离时合,也可能会导致友谊的中止甚至反目成仇。所以对待分歧和挫折要认真区分。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等行为分歧在现实生活中是较常见的,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喜欢热闹;有的喜欢读书,有的喜欢打球等等。这样的分歧只能求大存小异,大可不必迁怒于对方,如果发现对方行为的动机不纯,表现出低劣人品时,那就应批评劝告,乃至中止友谊。如果能说服对方,则还可以保持友谊。

4、利害挫折。能不能轻得起利害挫折是对真假友谊的最好辨别。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这种利益冲突涉及的人是你和朋友时,你就应该好好想一想,在这种利害冲突中我将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这一得一失谁更宝贵。为了帮助成全朋友,是需要牺牲些自己的利益的,这才能见真正的友谊,这种友谊会格外地令人珍重。

九、社交恐怖症

(一)含义

对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总是处于焦虑状态,有强烈的恐惧感,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社交恐怖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交往心理障碍,主要是一种兼具不安和恐惧色彩的情绪反应。

(二)症状与表现

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脸红、口吃结巴、轻微颤抖。有时侯,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

心理症状:在参加任何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想像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表现: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等症状,它主要发生在抑郁型气质的人身上。

(三) 类型

1、一般社交恐惧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惧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景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

2、特殊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

(四) 咨询要点

1、害怕交往的主要是对交往有不正确的认识,没有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2、要提高交往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3、我们还可以意识地设置一些不利地交往情境,培养和锻炼交往时所需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4、对于严重的社交恐怖症,我们还应当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第二章 情绪心理咨询

一、情绪概述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们对周围的事物,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常常抱着不同的态度。一些现象使人愉快,另一些现象使人悲哀,一些现象使人愤怒,另一些现象使人恐惧。愉快、悲哀、愤怒、恐惧等都是常见的情绪体验。

(一) 人类的基本情绪

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4种最基本的情绪。这些情绪与人的基本需要相联系,是不学而能为,通常还具有高度的紧张性。

1、 快乐。快乐是个人目的的达到,紧张解除后的情绪体验。
2、愤怒。愤怒是个人目的不能达到或一再受到妨碍从而逐渐积累起紧张而产生的情绪。

3、恐惧。恐惧是个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

4、悲哀。悲哀是个人在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时所引起的情绪。

(二)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理智克制。任何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天都要与不良情绪作斗争,但不能因此就每天活得不开心,事实上只要豁达、大度,想开一些,心情自然就好了。

2、多交流。人天生就有好交流、好倾诉的本性,即便是孤僻、沉默寡言的人,这种天性仍然存在。通过语言同理解自己的人交流,是情绪得以缓解的有效手段。

3、讲究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工作无论多么紧张,也不论遇到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讲究劳逸结合,要学会享受阶段性成绩,以坚定信心,激发潜能。

4、学会心理按摩。心理按摩的方式很多,逗笑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其他还有:幽默、听音乐、做操、打拳、散步、郊游、垂钓、爬山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办法。

二、烦恼

(一)含义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不顺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会困扰着他们,使其产生心烦意乱的不良情绪。有的人心态较好,就会对这种坏情绪进行自我调整,有的人心眼较小,就会因某种小事而陷入“无法排释”的低落情绪中,进而被这种情绪折磨得寝食难安,烦恼重重。

(二)症状与表现

郁郁不乐、心情不舒畅,苦闷、压抑,什么都不想做。具体表现为:对名利过于追求,得不到满足便苦恼起来;性情多疑,老是无端的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常常感到莫名的苦恼;嫉妒心重,看到别人的成就和事业,心里就难过;在同事间好搬弄是非,制造不和,结果弄得矛盾百出;对自己的能力不信任,老怀疑自己在某些方面不称职,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学习任务;担心自己将来不如意等。

(三)咨询要点

1、 不要把对名利的追求当作人生主要目标,这是摆脱精神苦恼最重要的前提。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物质,为了金钱,为了享乐,那就会陷入永难满足的苦恼之中。不要说这些欲望很难满足,即使你在这些方面真的如愿以偿,就能给你带来幸福吗?其结果依然是给你带来精神空虚,带来无尽的新的烦恼。因此,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要有正确的追求目标。
2、 不要在同学之间搬弄是非,散布流言蜚语,制造人为的冷空气。把自己卷进不光彩的纠纷之中,这不会给你带来好处,只会带来烦恼。因为人们讨厌这种人。
3、 不要无端的猜疑别人。当然,实际生活是复杂的,社会上有各式各样的人,青年人不能太幼稚、太天真,否则就有可能吃亏上当。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无缘无故地胡乱猜疑、疑神疑鬼。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暗中盘算自己,不但会给自己凭空增添许多烦恼,而且还会妨碍同学间的感情和友谊。
4、 不妒忌他人,妒忌是一种恨,也是一种烦恼。它使人为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为他人的灾祸感到愉快。当一个人被妒火所支配的时候,他将会因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而深深地苦恼。妒忌地结果,往往是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作为青年朋友,应该心胸宽大,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促进自己进步。
5、 不再对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过于敏感。一个人真正应当关心的是自己怎样做人,而不在于他人怎样看待自己。有人为得不到别人夸奖而苦恼,可是你何必一定要别人夸奖你呢?难道别人夸奖你几句你就不同一般了吗?不如踏踏实实地去干自己的事。有的人因为受了别人几次批评,几句讥讽,甚至怕人议论自己脸上的雀斑,体型过胖,个头偏矮等等,而深深苦恼。成天为这些东西去苦恼,只能说明你虚荣心过重,而不是表明你对自己的珍重。
6、 把你认为使你烦恼的事情,一一记下来,分析处理。比如说,如果是一件必须加以抉择的事,你不妨把正面的和反面的理由都写下来,然后考虑怎样处理为好,如果这件事发生,我便这样去做;如果那件事发生,我便那样去做。如有可能立即付诸实践,最好是立即了事。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一味地拖延下去。
7、 不要回避可能是你烦恼地事情。正视烦恼之事,平心静气地去考虑,积极努力地去解决,对所能预料地事,确定一个切实可行地解决方案,对不能预料的事,做好思想准备,以饱满的热情和充分的信心去迎接它。
三、愤怒

(一)含义

当人们的愿望不能实现,行动受到限制时,便会产生愤努情绪。受人侮辱、上当受骗、权利被侵犯、恋爱受挫折、隐私被他人发现等都会产生愤怒情绪。而愤怒导致的是攻击行为,结果往往非常严重,且愤怒对健康是有害的。

(二)症状与表现

情绪暴躁,言辞过激,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此时思维狭窄,对别人的善意劝告不能入耳,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失去理智。盛怒之下,易引发高血压、心肌梗塞等生理疾病,还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三)咨询要点

1、拓宽心理容量。心理容量和怒气的爆发是成反比关系的,心理容量越小的人,就越容易怒气侵胸。而心理容量较大的人,却能经受较强的刺激而不动怒。因此,在生活中,要拓宽心理容量。

首先,要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改变以眼前区区小事计较得失的习惯,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一切,一个人只有确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才能宽待他人,有较大度量。他不会容忍自己的精力被微不足道的小事绊住,而妨碍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其次,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高尚的人生情趣。人的心理容量也是受着文化素养制约的。有着较高文化知识修养的人,思想和情趣的境界一般比较高,看问题比较开通,因而有比较大的心理容量,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火。而缺乏文化素养的人,易受传统偏见和落后习俗的影响,看问题不大开通,心理容量也一般比较小。

再次,我们还要注意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上培养容人之量。生活中令人气恼的事情是很多的,如果没有一点心理容量,我们大概会有发不完的火,生不完的气。

2、保持心里平衡。怒气的产生也是心里平衡失调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保持自己的心里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处于安谧和谐的状态,我们就能较好地防止怒气的产生。

首先,尽可能地避免同那些经常使你勃然大怒的人在一起,以减少可能发生的冲突。

其次,克制冲动,培养冷静处理问题的习惯,也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主要方法。

再次,懂得珍惜感情和良好的心情。

3、学会制怒。如果怒气产生了,那么就要制怒,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首先,要在怒气刚产生时及时地制怒,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怒火已经起来时,最好的办法是强迫自己不要讲话,采取静默的方式,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冷静思考。

其次,在怒火中烧时,“逆境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冷静下来,在生活的道路上,每当我们的怒火像烈火一样燃烧时“回头想”是十分重要的。“回头想”可以把自己的思维从愤怒激情的指向中拉回来,使自己考虑到问题的其他方面。这样,我们的头脑就会较为理智,看问题就会比较乐观,从而避免做出过激的举动和后悔莫及的蠢事。

再次,在怒气已经产生时,要更加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因对行为的失控而导致新的致怒因素。

最后,在制怒过程中,要把怒气的自控和旁人的助控结合起来,乐于接受别人的劝告。在制怒过程中,也要学一些制怒的技巧,比如转移、释放、躲避使你发怒的刺激,亦可以达到制怒的目的。

四、沮丧

(一)含义

沮丧是常见的一种轻微发作的抑郁症。一般来说,自尊心极强、缺乏抑制力或对不幸和生活艰难缺乏准备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沮丧表现。

(二)症状与表现

沮丧症的主要症状既有生理上的,也有情绪、思维方面的。如精神上的持续忧郁,有烦躁感和空虚感,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认为生活毫无意义;不能接受外界的影响,对日常生活(包括性行为)无任何兴趣;严重的失眠,行为异常;精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或优柔寡断;周身疼痛,常想莫名其妙地哭泣。

(三)咨询要点

1、了解使自己沮丧的原因。要正确对待原因,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发现其闪光的一面,抛却灰暗的一面,凡事要往好的方面去想,不值得的东西要尽力忘掉它。因为我们年轻,人生还有许多其他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如果因为一点事情就灰心丧气,那么你将什么事也做不完,而白白地浪费掉你的青春。青少年时期,挫折在所难免,人是因为有了挫折的磨练,才不断地成长、成熟,不断地建功立业。

2、在生活中要笑口常开。要知道,一笑解千愁,笑能净化人的心灵,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要真笑,从淡淡的微笑到爽朗的大笑。

3、大声朗读、充满感情地去朗读。选择一些能表达某种愉快心境的材料去阅读。

4、休息放松。在休息的时候,尽量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放松全身肌肉。

5、痛痛快快地大玩一次,约一些好友或是去郊游或是去跳舞,或是打球、下棋,或者是看一场幽默电影,在笑声中、愉快中忘掉烦恼,最终转换心情。

6、穿着干净利落,增强自信。美好的仪表使人更愿接受你,并使自己增强自信。

沮丧并不可怕,只要勇敢地承认它并及时治疗,是很快能够治愈的。常用的方法如下几种:

自我设问法:通过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寻找产生沮丧症的原因。一旦找到并能做出答复,就有可能幡然醒悟,得以解脱。

元气恢复法:其原理就是“行动产生情绪”。具体说,在心情特别沉闷时,为了驱散它,就要爽朗行事,行动要有自信,不要愁眉不展,而要挺胸、扬眉、谈笑风生、考虑振奋人心的事,提起精神,驱散心头沉闷,直到实际上恢复元气。

自我调整法:人们常因思考方法不对,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及生活方式不良而屡遭挫折,感到沮丧。对自己的思考、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以使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也能有效地治愈沮丧症。

色彩疗法:当一个人感到沮丧时,他会觉得眼前一片灰暗。一个沮丧的人如若老是呆在屋里,更会产生被禁锢的感觉。色彩疗法对沮丧症患者能起到心理松弛的作用。有利于控制沮丧情绪。

五、情绪不稳定

(一)含义

情绪不稳定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即人主观意识的内心体验、愿望能否达成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态,这种因素所造成的冲击,是不易自我控制的。

(二)症状与表现

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大喜大怒、大悲,急噪、做事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结果,自卑。孤独、灰心,学习、工作效率下降。

(三)咨询要点

1、将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泄出去。比如当你发怒时,不如赶快跑道其他地方,或是用拳头锤击墙壁,或是找个体力活干一干,或是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或者在你过度痛苦时,不妨大哭一场。笑,也是释放积聚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

2、理智地消解不良情绪。首先必须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其次,承认了不良情绪的存在后,就要分析产生这一情绪的原因,并弄清楚究竟为什么会苦恼、忧愁或愤怒,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自己所苦恼、忧愁、愤怒的事物,是否确实可恼、可忧、可怒,有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那么不良情绪就会得到消解;最后,有时确实有可恼、可忧、可怒的理由,那么,就要寻求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它。比如,你如果因为考试前把握不大,对能不能考好感到焦虑不安,你就要积极地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集中精力搞好复习,减轻自己的忧虑。

3、将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掉。一般情况下,能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强烈刺激的事物,通常都与袭击的亲身利益有很大关系,要很快将它遗忘,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进行积极地转移,即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方面上,或者主动去帮助别人,或者找知心朋友谈心,或是找有益的书来阅读。要使自己的心思有所寄托,不要使自己处于精神空虚、心理空旷的状态。凡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时能很快将精力转移他处的人,不良情绪在他身上存留的时间就短。

4、采取必要的方法自我鼓励法。也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进行斗争。自我鼓励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一个人在痛苦、打击和逆境面前,只要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鼓励,他就会充满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来。

5、语言暗示法。当你为不良情绪所压抑的时候,可以通过言语暗示作用,来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比如,你在发怒时,可以用言辞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会把事情办坏的”。陷入忧愁时,提醒自己“忧愁没有用,于事无益,还是面对现实,想想办法吧”等等,在松弛平静、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自我暗示,对情绪的好转将大有益处。

6、请人引导法。有时候,不良情绪光靠自己独自调节还不够,还需借助别人的疏导。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处于压抑的时候,应当允许适当地发泄,把闷在心里的一些苦恼倾倒出来。因此,当青年人有了苦闷的时候,可以主动找亲人、朋友诉说内心的忧愁,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

7、环境调节法。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相反,阴暗、狭窄、肮脏的环境,给人带来憋气和不快的情绪。因此,改变环境,也能祈祷调节情绪的作用,当你在受到不良情绪压抑时,不妨到外面走走,看看大自然的美景,能够开阔胸怀,欢娱身心,对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很好的效果。

六、消沉

(一)含义

消沉是一种极其消极的情绪,一般是由于外界事物强烈刺激所引起的,比如,失恋、失业、高考落榜等可能使人的心理失衡,进而对人生和未来悲观绝望。

(二)症状与表现

情绪明显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心里烦躁,悲观,忧郁;有的还伴有生理上的反应,如头痛、失眠、厌食、消化不良等;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让它表现出来或发泄出来,精神萎靡,身心疲劳,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三)咨询要点

1、培养幽默感。当一个人发现一种不调和的现象时,他一方面能很客观地了解眼前的事实,同时又避免让它使自己陷于激动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以幽默的态度去对付它。幽默往往可以使一个本来很紧张的情况,变得比较轻松;又可以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语声中消除。要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它轻松的一面,以轻松、怡人的态度去应付它。

2、增加愉快的生活经验。生活本身可以说五味俱全而其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东西又很多,因此我们要主动设法增加生活的情趣。比如我们知道工作成就可以为人带来喜悦与满足感,就可以为自己安排较切实的工作计划,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使自己不时可以看到工作的成果及具有进步的迹象。我们知道与朋友交往是一种愉快的经验,就可以不时安排和知己们聚首或做些集体性活动,使大家能体会彼此交流和关切的情谊。此外还有适度的身体运动,各种消遣和休闲的活动,也都是有益身心的,而且能陶冶情操。我们如果能在这方面做好安排,就可以使生活中充满积极而愉快的经验,这样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能很好的对待,不致力于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3、使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情绪既然是生活的一个方面,就应当使它有一个适当表现的机会。无论喜、怒、哀、乐,正常人都有,不能也不必要加以抑制。有人在激动的时候,做些消耗体能的运动或活动,可以释放出积聚在身体中的紧张能量。有人在情绪不安的时候,找要好的朋友谈谈,倾吐心中郁闷,把话说出来之后,心情就会平静许多;或者用文字、图画、音乐来发泄情绪;或者借用旅行来使自己离开那些容易的环境,避免心理上的纷扰,等到旅游归来,心情不再紧张,由于事过境迁,原有的问题或者已经不存在了。

4、要学会从光明的一面观察事物。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给你六下不同的印象。很多表面看去像是引人生气或悲伤的事件,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用另一个观点去看,就可以发现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七、厌倦

(一)含义

人在情绪不佳时,最常见也最有危害的表现之一,便是什么也不想做。

由于什么都不做,你自然会成事甚少,你的情绪受此影响也就变得越来越糟,使自己更加痛恨、轻视自己。结果是,你会更加孤独苦闷,无力行动。

(二)症状与表现

对整个世界感到不屑或厌烦,想自杀,什么事都不想做,整天就想睡;不理解生活到底为什么,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惑,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自我同一感失去,莫名其妙地焦虑、矛盾和情绪消沉。

(三)咨询要点

1、帮助其认识到许多处在青春期的朋友们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厌倦生活的情绪,这其实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当一个人进入到了青春期,随着交往对象和社会经验的日趋复杂,“自我”就面临着被环境和他人所淹没的危机。特别是中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直接或间接的压力,社会对这些“小大人”一系列“不允许”,以及青春期所特有的敏感,使得他们在仅有的喘息间隙开始迷惑:我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于是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由此开始,对以往所存在的压力充满敌视。

2、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方式。积郁的消极情绪得不到疏导、发泄,就无法重新构建自我,为此,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什么样的情绪、活动能使你高兴,总结一下过去的经验,一旦心情又开始沉郁,就重游旧地或进行某些活动,以重现过去愉快的体验来中和消极情绪。

3、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效地寻求帮助。处在强烈的厌倦中,你也许无法冷静地分析自己,但情绪经疏泄稍平静后,就应该调动意志的力量、思维的力量来客观地评价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锻炼自己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把思想上的混乱表达出来,从而为有效地寻求帮助提供条件。

4、培养自己辨证思维的习惯,学会在任何情境中、任何心境下努力寻找有利因素。厌倦的一大表现就是悲观,拒绝接受自己和现实。针对这点,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继续尽量客观地分析情境,抛开所有不利因素,抓住其中有利因素,在任可情况下都要相信自己有优势能战胜困难。

八、忧伤

(一)含义

忧伤,表现为情绪低下、好忧愁、多伤感,易消极悲观。忧伤情绪强烈的人,很可能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二)症状与表现

常年累月地感到悲哀、绝望、无助、内疚和懊丧。整日里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或是是彷徨忧虑,惶惶然不可终日,有如大难之将至;孤寂自卑,消极怕事,心理反应不灵活。动作反应时间缓慢,以至动作迟钝。在思考上表现为:不能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有的人胡思乱想,思维杂乱无章,有的人则是思维奔腾活跃,一时收拢不住,往往会百感交集、唏嘘感伤不已。因而他们面对的遭遇和特定的情景,难于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去分析,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解开这个问题了。

(三)咨询要点

1、当遇到使你忧郁的刺激时,你要想方设法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你忧愁。我们没有必要钻到忧愁里去使它扩展,也没有必要过多地重视它,以很大的精力去驱赶它。应该把这种忧郁的刺激当作一种正常现象,尽可能不去想它,而把精力集中于当前你应做的事,形成你在工作、学习上的注意中心,随着这种注意中心的形成和不断巩固,忧愁就会慢慢淡化,以至不知不觉被忘掉。

2、正确对待使你忧愁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来自于你本人,也可能来自于外界。不要受他人情绪感染,要正确对待周围环境,调整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某些思想和做法,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对未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并预想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来自他人的致忧信息,就不会被他人的消极情绪所左右,不要给自己虚构忧愁,而要抓住现在,现在做不好,可以想像将来会怎样,把现在抓住,积累经验,就能更好地建设将来。

3、加强个性锻炼。培养自己乐观的态度,对生活要有博大的胸怀,大度的气量,一切要向前看,开朗、活泼、微笑地对待生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你就更会有自信心,更有胆量迎接生活的挑战了。

怎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忧伤绝望的情绪呢?根本的办法是通过积极的措施,宣泄压抑着的忧伤情绪。

英国心理学家柯利切尔所提倡的自我宣泄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积贮的忧伤绝望情绪就像是一种势能,若不释放出来,必定在内心世界造成一定破坏,但若能及时地用倾诉或自我倾诉的方法取得内心感情和外界刺激的平衡,可消除隐患。100年前的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也曾写下一首与自我宣泄有关的诗。诗名是《毒树》,诗的第一节告诉我们倾诉的价值:
九、自杀

(一)含义

自杀是指当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点,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时采取的一种有意识地自我毁灭性的行为。

(二)症状与表现

自杀者长期在绝望中,因一件小事想不开,自私或委屈,觉得人生没意思,没有理想,心理承受压力差,易走极端。

(三)咨询要点

1、自我安慰。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很不错的,应该欣赏自己。当事情没有如你所希望地那样发展时,也要试着去接受它,要善于满足现状,要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还更糟呢。

2、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有多方面的兴趣,土打球、绘画、听音乐、下棋等等,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很重要的。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兴趣中去,从中体验到快乐,忘却烦恼。

3、结交知心朋友。当我们烦恼、迷惘、焦虑、不满时,如果有知心朋友陪伴左右,听你倾诉心理话,宣泄你的情感,并对你表示理解时,可能忧郁会减少一半。

4、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你可以到专门的心理门诊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也可以打热线电话宣泄烦恼,可能在于他们的交谈中,他们对你的情绪疏导,会使你放弃自杀这一很不明智的想法。

第三章? 爱情心理咨询

一、爱情心理概述

爱情心理是很复杂的,也是对人的心灵的透视。当人的生理逐渐成熟时,爱情心理便开始萌动,并开始了对异性的渴求,这种情况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没有美于丑之分,因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必然要恋爱、结婚、生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用情失误,就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锐挫,甚至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比如,失恋的痛苦多伴随着自尊心受到损害的痛苦一同到来,人们这时就会一度陷入情绪低潮中,而感到人生哭短。其实,情场上的失败并不是人生的失败,不论原因在哪一方,这失败都仅仅表示,一个简单的意义,即“你找错了对象”,用不着消沉灰心,否定自己。当然,痛苦的恋爱对一些人是致命的打击,而对另一些却是激励的力量,只是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坚强。

二、单相思

(一)含义

单恋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相情愿的倾慕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单恋多是一场感情误会,是“爱情错觉”的产物。“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足爱河,或因自以为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

?(二)症状与表现

1、由于觉得对方爱自己,就常常把对方的言谈举止纳人主观需要的轨道去理解。对方的一句无意的话语、眼神或表情,引起其长久的喜悦和激动,即便遇到言辞拒绝,仍毫不置疑。

2、如果能够看见对方,就会尽可能地注释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如果见不到对方,就会猜测或巧妙的打听对方的去处;如果别的同学无意中谈起对方,会自然注意的倾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单恋者自以为已经恋爱,心中不断涌起对未来的向往,但由于没有得到对方的配合,所以常常独自幻想,用憧憬和想象如痴如醉地编织着关于对方的甜蜜而迷人的梦境。对自己的感情看得很重,认为自己是真心实意的,应得到对方的回报。

4、以为对方也在爱着自己,觉得应该用加倍真挚热诚的爱回报对方。但因为对方并未向自己表明心迹,所以只好用委婉、 含蓄的方式向对方暗示自己的爱,或用脉脉含情的目光,或用旁敲侧击的话语,有时还会不惜代价的去满足对方一个无意的小小的要求。

5、虽然认为对方爱自己,但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单恋对象在许多情况下的言行,会使其感到很失望, 常处在困惑不解、 疑虑猜测的状态下。

6、由于受幻想力量的鼓舞,往往面貌会焕然一新。学习更加努力,信心日渐充足,讲究衣着打扮的效果,注意言谈举止的风度,注意扬长避短,在各种活动中也会一度显得活跃起来,力图使自己的形象在对方心目中更加美好,促使对方对自己的爱。

7、自卑感很深。 这些同学虽然总是进行爱的自我陶醉,但真正面对对方时,会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不安,并且试图掩饰自己的真情,以至出现语塞笨拙的举动,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

8、对对方怀有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尽管对显示的恋爱十分向往,但却不敢轻易地向对方表白, 深怕对方说出“不”字。于是将深情藏在心理,却又急切、 焦灼不安地期待着对方的凄清吐露。 长时间的感情压抑和失望,会加重忧郁和苦闷。

9、忍受不住心中郁积的感情, 常常想找人一吐为快,并且希望得到人们的杂同、 鼓励和帮助。 但这样往往会把风吹开,甚至还会将“意中人” 那份正常的右倾吹的无影无踪。

(三) 类型

羞涩型:默默地、强烈地爱着一个异性,但由于害羞,或是胆怯,不敢向对方吐露真情,因而陷入无边的自我苦恼中。羞涩型的单恋者,往往把所爱的人看的很高,把自己贬的很低。

执拗型:向某一位心爱的人儿表达爱意,却遭到了拒绝,但热烈的爱情并不因此消减。

幻想型:所爱之人远在天边,飘在云端,渺渺茫茫,可望而不可及,或是明星,或是英雄。明知连走近对方身边都豪无希望,却无法熄灭心中的爱情,日夜空思念。

(四) 咨询要点

1、要分清“爱情”和“友谊”的界限。“爱情错觉”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自己爱上对方,而对方也从言行上表示出对你好感的趋势,但对方对你的好感,也仅仅是好感,或者一种友谊的表现。虽然好感和友谊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爱情,但它绝不是爱情本身。其实,好感和友谊是有着明显特征的,它们明朗大方,公开多向,如果你冷静地观察和分析一下,是不会将它们于爱情弄混的。

2、要给自己的“感觉”打问号。心理学家认为,感觉只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中的一种初级形式,它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因此往往会对事物产生不正确的反映。产生在“感觉”基础上的“爱情”只是一种感性爱情,于真正的理性的爱情不能相提并论。所以, 当你感觉某一位异性同学的温情时,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 进行冷静的思考,切莫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免得作茧自缚。

3、要能够急流勇退。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单恋的境地,就应该毫不迟疑地打消这爱情上的“海市蜃楼”,尽快地摆脱自己编织的虚幻的情网,借助理智的力量, 获得感情上的解脱。 如果你对对方一见钟情,爱之若狂,并且觉的对方也很爱你,但很快又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就要能够急流勇退,牢牢地掌握住爱情的舵,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于对方的接触,克服虚荣心理和由对方冷淡而造成的自卑感。反之,一味追求人家,或者沉溺于单恋的泥潭不能自拔,是很不明智的, 这样只会降低自己的人格,使别人瞧不起你。

4、倾吐心中的郁闷。 单恋之苦闷在心中愁肠百结,就会百病丛生。 所以,当你感到困惑或者痛苦的时候,可把单恋的缘由、经过、 幻想和苦闷,向老师、 家长或最知心的朋友尽情倾吐,听听他们的评说、 劝慰, 借他们的手戳穿“西洋镜“。 这样,把肚里的话倒出来, 常常会使人一吐闷气,心境平静得多。但切记逢人便讲,不看对象信口开河, 因为这样只能惹起麻烦,徒增你的烦恼。

5、转移注意力。单恋的同学要拿出信心和勇气,与自己的脆弱感情作斗争。原来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或体育锻炼,现在偏要多去参加;原来对学习不感兴趣,现在就要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本来不善于交际,以至眼界狭隘,现在就偏要去人群里说说、笑笑。这样以求得解脱和安慰。
三、拒绝爱慕

(一)含义

对异性的爱慕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事情,正所谓“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因此,当有异性表示爱慕时。应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应该不理智地对待,要学 会“拒绝”,但要讲求策略,否则,就是一种伤害。

(二)症状与表现

当求爱者向你表达心中的爱慕之情时,有的感到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有的根本本不爱对方,却盲目接受了对方的要求,结果对双方都是—种伤害;有的在拒绝对方的求爱时,缺乏理智和冷静,结果双方都感到难堪,而影响彼此之间的友情,徒增烦恼;有的为了减少烦恼,则躲避对力。

(三) 咨询要点

1、 当爱问你走来的时候,你要牢已学校的纪律,学生不准谈恋爱。青春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学本领的黄金时代,世界观还不成熟,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如果过早地陷入爱的禁区,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和身心健康。所以,遇到异性同学的求爱,即使你也爱着他(她),即使爱情的潮水在胸中翻滚,也要牢记住学校的纪律,高高地筑起理智的堤坝。当然,拒绝你所爱的人的求爱,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事。你要反复地对自己说:“我们还小,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也叫能把纯洁的友情当成爱情了。”你还要对自己说:“如果爱他(她),就不能接受他(她)的求爱,不能让他(她)违反学校的纪律,也不能让他(她)为我而耽误学习;如果爱他(她),就要保护这爱情的萌芽,不让它过早地暴露,而要让爱情之花在应该开放的时候盛开。”下定决心后,要婉转地将你的心迹向他(她)坦露。你的拒绝会给他(她)带来忧伤,但只要他(她)对你的爱是真诚的,他(她)就会理解你,就会从内心深处更加看重你,更加深沉地爱你。如果他(她)由于你的拒绝而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或者从此与你反目,那么,他(她)的行动更加证明了你拒绝他是正确的。

2、当爱向你走来的时候,不要盲目地接受。每个同学都希望得到真正的爱情,可爱情的实质是什么,很少有同学去认真探讨一下。但是,你要知道,真正的爱情有它牢固的基础,执着的爱慕、崇高的理想、共同的信念、一致的情趣、高度的责任、无私的给予…是它丰富的内涵。但是有些求爱者往往把好感、同情、钦佩等感情当作爱情去追求,凭着,—时冲动向你求爱,你也可能出于好奇、好玩、感激、同情、羞怯去接受他的求爱,如果双方的“可能”遇到了一起,那么,双方都在爱情上扑了个空。而没有爱情的“恋爱”将是多么可悲,多么短暂。所以,在对待爱情上,千万不要随随便便,贻误大事。

3、当你拒绝对方的求爱时,要理解和尊重他(她)的感情。求爱,是男女同学追求美好爱情的序曲。在中学生这个群体中,求爱者的情感,一般来说是纯洁的、真挚的。他在向你求爱之前,对于你势必做了很多观察和了解,你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都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对于你,他(她)有过多少美丽欢乐的幻想,一旦郑重地向你求爱,就像把自己的命运和希望全部赌了进去,惶惶不可终日,渴望着你的积极响应,一旦爱被拒绝,则他(她)会立即陷入自卑、绝望、空虚的痛苦之中。所以,你在拒绝他(她)时,要将心比心,珍惜他(她)对你的尊重和信任,爱护他(她)美好的纯洁的初恋之情,尊重他(她)的人格,尽可能以轻对他(她)的刺激。这样做,你不会失去什么,能得到的是对方无比的感激和大家的敬佩。

4、当你拒绝对方的求爱时,态度要明确而果断。面对异性同学的求爱,你可能会惊恐不安,优柔寡断,疑虑重重;不理他(她)吧,又经常见面,答应他(她)吧,又觉得违心,想跟班主任汇报,又觉说不出口,直接回绝,怕伤他(她)的感情,怕招致报复,就这样犹犹豫豫。躲躲闪闪,吞吞吐吐。此种做法,很容易被对方误以为是害羞或默许,从而保存着希望,可能又会再进—步追求你,当你终于忍受不了而郑重地拒绝时,他(她)就会觉得受了你的愚弄,他(她)的痛苦将与他(她)所付出的努力成正比.你也会为最初的不果断而感到后悔。所以,你如果决定拒绝他(她)的求爱,就要有“快刀斩乱麻”的作风,要态度明朗地给他(她)一个答复,不行就是不行。一次把"话讲清楚,决不含糊凡辞。否则就会给对方带来更大的苦恼和心灵上的创伤.在行动上,也要尽量减少接触,尤其是单独接触。

5、当你拒绝对方的求爱时,要讲究方式和言辞。回绝求爱是—件伤人感情的事,方式和言辞要格外讲究。你应该知道,他(她)惟恐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采用“写条子”等秘密方式向你求爱,这是理智、羞怯和睦礼貌的表现。你在拒绝他(她)时就要体谅他(她)的心情,也应该采用秘密的方式,不要惊动其他人。无论写信、面谈或是请知心朋友转达,都要把要说的话事先琢磨好,言辞既要明确又不失诚挚,既果断义不失委婉。

四、失恋

(一)含义

失恋是指一个痴情人被其恋爱对象抛弃。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和烦恼。

(二)症状与表现

失恋之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形式有:

1、畏缩。这是采取避免与现实接触的力法来逃避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一种消极的反应。例如,有的女青年火恋之后,把自己整天关在房里,与世隔绝,以求精神安慰。更有甚者,离家出走当尼姑、和尚。这种以人际冷漠态度对待外在世界,实际上带来的是长期的身心损伤。

2、自我攻击。一个男青年因恋爱陷入痛苦之中.他非但不怨恨原来的恋人,反而在深刻地“自省”中为自己罗织了许多“罪状”,认为失恋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卑劣的心灵与对方崇高的人格不能匹配。虚假的自责,沉浸在自我编织的痛苦深渊中。

3、外向攻击。是用嘲笑、谩骂、毁容、伤害对方的方法来摆脱挫折感的一种行为机制。具有强烈占有欲的人,常用“非爱即恨”的感情模式来处理生活中的感情危机。

4、他同攻击。失恋者在爱和恨的感情上无法解脱时,他(她)不忍心攻击自己昔日的偶像,而是把矛头指向与恋爱无关的第三者。

失恋者由于失去了对方的爱情,其他感情又不能替代,会产生极度的绝望感、孤独感和虚无感。在此危险时刻,失恋者往往有以下不良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自杀。失恋者的自卑、悲观、厌世、空虚、羞辱、悔恨等各种负性情绪极端强烈,想摆脱心理负荷,就导致自杀。

2、报复。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发泄手段,是极度的占有欲受到挫折而唤起的报复心理。

3、抑郁。其主要表现为:焦虑、冷漠、痛苦、颓废等,严重者导致精神分裂症。

(三) 类型

1、失恋者羞愧难当,陷入自卑和迷惘,心灰意冷,走向怯孺封闭,甚至绝望、轻生,成为爱情的殉葬品。

2、失恋者对抛弃自己的人一往情深,自欺欺人,否认失恋的存在,从而陷入单相思的泥潭。也有人会出现一个特殊的感情矛盾——既爱又恨,不能自拔。

3、失恋者或因失恋而绝望,推动理智产生报复心理,造成毁坏性破坏性的结局;或从此忌欲厌生,怀疑一切,看着什么都不顺眼,爱发牢骚;或玩世不恭,得过且过,求刺激,发泄心中不满。

(四) 咨询要点

1、学会精神自励。面对爱的挫折及接踵而至的精神打击,应用积极的认识方法来“稳住”自己,学会自我鼓励。爱情的挫折是对人生的考验,是人格走向成熟的阶梯。培根有一句名言:“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痴情的爱,是一切爱情悲剧的根源。孤注一掷的爱是太软弱无能的表现。因此,应不断鼓励自己走过这风雨交加的地段,只有迅速振作起来,才能摆脱眼前的感情危机。

2、寻求积极发泄。许多失恋的悲剧后果都是由于痛苦情绪的压抑、沉积而走向行为爆发的。失恋的最初阶段是最不理智的,此时出现的沉闷是危险的征兆。因此,失恋后可把内心的委屈、痛苦和睦怒向亲朋好友和家人倾吐。有时泣不成声的倾诉如同燥热天气里的一场雷雨,暴雨过后便会出现清新、爽朗的心境。

3、转移生活方式。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去除失恋的痛苦。如投身到学习、工作中去,也可投身到集体中去。不要把自己圈在狭小的圈子里,整天唉声叹气,难以自拔,而应鼓足勇气,投身到集体中去,集体会给你以关怀和温暖,会让你从痛苦中摆脱出来。还可融身于大自然中去,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能够开阔胸怀,欢娱身心,使你摆脱失恋的痛苦。

五、早恋

(一)含义

早恋指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出现过早恋情的现象,早恋习称牛犊恋。多与环境因素,早熟性兴奋和性萌发有关,一部分也与孤独,空虚,心理缺乏支持有关。

(二)症状与表现

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异性爱慕倾向的青少年,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从而导致恋情的发生。早恋的特点为:

1、朦胧性。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 。早恋的过程中愉快痛苦并存

3、变异性。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如队,俨然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采取主动。男孩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三) 类型

1、爱慕型,既青少年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早恋现象。

2、好奇型,既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

3、模仿型,既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

4、从众型,既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周围人是指所处的同年龄群体。

5、愉悦型,既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早恋现象

6、补偿型,即为了获得情感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的早恋现象。

7、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两性交往种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早恋现象。

8、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早恋现象。

(四) 咨询要点

1、分析产生早恋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营养状况普遍良好,身体发育加快,性成熟的时间提前,性意识开始萌芽并躁动,使他们过早有性爱体验的强烈要求;由于青春期的来临,在心理上渴望独立自主,一旦摆脱家庭的束缚,则会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跃跃欲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使男女同学接触机会增多,而在交往过程中,不免互相爱慕,引起早恋;由于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丰富性、信息量的增大,同学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描写恋爱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诱惑力和感染力很大,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模仿的愿望;理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爱情教育的缺乏明造成不少同学不求上进,道德观念波罗和恋爱问题上的无知。很多同学把异性之间的好感、友谊当作爱情来对待,更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异性友谊无立足之地,异性同学之间接触多一些,就会给人哄成“恋爱”,当事人有时就被逼上梁山;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男女同学交往上设置种种限制,对突破限制的同学横加指责,结果反而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好奇,找机会尝试恋爱的滋味。

2、认识危害。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早恋的危害,布置学生做心理作业,就其危害自己逐条列出并加以分析;在老师面前陈述各项具体危害,并同时想象未来的后果;想象后说出自己心中的体会,强化危害意识。

3、斩断恋情。正像建立恋爱需要两相情愿一样,结果早恋也应该是双方同意,这样才能不留后患。主动提出结束早恋的一方要用坚定的意志,果断而恰当的方法,斩断恋情。你可以与对方在恰当的地方,在理智的情况下做深入的谈话。谈话中,你要首先肯定对方在恋爱过程中对自己的爱护、帮助和关怀,然后告诉对方早恋的危害和学习的重要性,劝其把爱情之火熄灭,把爱的种子珍藏在心底,把精力用在自己的学业和个性的完善上。也可用书信的方式,因为书信比起面谈有较大的缓冲余地,措辞也能更冷静、得体。但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防止对方的误会,以尽快使对方心悦诚服为目的。

4、中断往来。从结束早恋的角度来说,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好感都是正常的感情,只要把恋爱退回到好感或友谊 ,早恋也就结束了。但是,由于恋爱所唤起的情感是强烈的,而中学生的理智和抑制力相当有限,所以,要结束早恋,就要尽量避免两人单独在一起,暂时中止感情交流的一切渠道。经过感情的一段冻结过程,使理智对感情的控制成为习惯以后,再恢复正常交往,感情之树才不会故态复萌。

5、转移情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习和健康的课余爱好上去。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看一些文学名著、哲理性文章,多想想自己的进步,想想将来的事业,想想将来在复杂的社会里如何开拓和进取……这样,心胸和视野就会开阔,抱负就会远大,就会焕发出勃勃朝气,永远前进。

六、异性恐惧症

(一)含义

每个人都有恐惧情绪,但是过分恐惧,就显得不正常了。对异性的恐惧,实际上是对自己不自信,或者心理上所产生的性妄想所引起的,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症状与表现

不敢与异性的目光接触,更不敢有异性交谈,即使与异性交谈,也会面红耳赤,言语不清。一看见异性向自己走来,则全身紧张,流汗。

(三)咨询要点

1、模仿“忘我”行为。异性恐惧者多是人际态度敏感者。一般都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故平时常采取刻板、拘谨、程序化的行为方式。虽然自己也觉得做人太累,却找不到释放自己感情的途径。要知道,人的理念、思想过于压抑感情,就会导致心理的忧郁,进而出现感情与行为上的反差变异。因此,利用一些机会来改变自己原来的社会形象,如在公共场合,可试着与异性侃侃而谈;在陌生人面前同小朋友嬉闹玩耍,它能使你产生从未有过的行为胆量和无忧无虑的心境。

2、完成行为作业。行为作业是通过外在行为矫正恐惧心理的一种手段。所谓“作业”,是指本人并不愿意这么做,可又非去做不可的活动,心理可能是被动的,但换取了行为上的主动。

3、重建信念网络。异性恐惧的发生,在时间阶段上最敏感的是开头一刹那的情绪状态。常见的心理状态是“有碰见她了,肯定像上次一样糟糕”,随后心理发怵,恐惧症状按原来程序依次出现。这说明瞬间的情绪状态,决定了交往全过程的行为方式,因此在接近异性之前,应做到全身放松,深呼吸3-4次,可以自我暗示,“我今天特别从容平静,情绪好极了!”还可以回想生活中得意的一件事,并从脸部肌肉中表现出来,并想好要讲的第一句话,再见面时慢条斯理的讲出这句话。
第四章 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

一、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问题——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其中有一种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 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 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有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时间(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甲板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1、 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得到缓解。
2、 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 能自己调整——此状态这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式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1、 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胜利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2、 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物件(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物件可能表现很正常。
3、 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正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
4、 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 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衰退,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意志减退等等。
2、 明显的躯体不是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
3、 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可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 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这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己调整和非心理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
二、心理压力

(一)含义:

压力是无时无刻地存在于我们的四周。每一个人都有压力:例如青少年时,以课业压力为主;到成年时,有家庭和工作于是;迈入老年期,以退休、孤单、面临死亡为压力。

(二)症状与表现

1、 攻击。攻击是指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苦闷、烦躁、激动等情绪产生的歇斯底里、冲动等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往往会指向引起心理障碍的外在因素进行宣泄。攻击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的两种行为方式。
2、 忧郁。忧郁是由多方面的不良感受组成的一种心理压抑的情绪。如自卑感、失望感、认同危机感、失落感、孤独感、负罪感、自责感等等。这些方面的不良感受往往会使人表现出抑郁寡欢、烦恼、疾首蹙额等神情,以及产生忧心忡忡、伤感、烦恼和愁苦的心态。
3、 焦虑。焦虑是指人内心的不安、恐惧、困扰和紧张的感受,有时还伴有生理上的不适,如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胸闷、淌汗、恶心、不思饮食、注意力涣散、尿频、失眠等现象。
(三)咨询要点

1、 别为小事疯狂。我们经常为一些小事疯狂,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只是专注在一些小问题上,阿爸问题过度放大了,浪费宝贵的力气为小事疯狂,当然就餐无故凭添了许多压力。
2、 小心你的想法滚出雪球效应。越是全神贯注在令你心烦的细节上,你就越觉得糟糕,思维一个接着一个,直到你变得焦虑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适时打住,防患未然,并且要察觉周围的人事物,如此一来,小小的压力,可能瞬间就变成巨大的压力。
3、 练习放松数到十。当你感到生气时,长长深深地吸一口气,同时大声对自己数一,然后在吐气时放松全身,数二至十重复这个步骤。当你数完十,气也全消了,这个方法帮助我们把大事化小,压力也就消失于无形。
4、 你会变成你最常练习的样子。如果我们常在生活中表现出生气、愤怒、焦虑不按,我们的人生可能就会反映出这类练习的结果,“相由心剩”就是这个道理。相反的,若是我们平常练习有耐心、放轻松、肯学习、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面临压力,也能以所练习的结果,从容应付,化解压力。
三、亚健康

(一)含义

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机体内出现某些功能紊乱,但未影响到行使社会功能,主观上有不适感觉,是人从健康到疾病的中间阶段。调查人员将人体的精力充沛、处事乐观、睡眠良好、适应能力强、能抵抗一般性疾病等10个标准和“亚健康的浑身乏力、容易疲劳、失眠梦多、头晕头痛等34种表现印发黑调查对象。结果显示,除患病人员外,仅有19.6%的受访者表示无”亚健康“征兆。在57.2%的自人为健康的人中,按照标准衡量,完全健康的比例仅占17.37%;另有73.31%的人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
(二)症状与表现
1、患者体虚、易疲劳、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集中、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2、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
(三)咨询要点
1、必须学会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这可以使人从容不迫地处理在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敢于正视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行动去面对客观现实。如果保证充足睡眠的前提下,独自静思,作一次“精神旅行”,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谈;或找一个可信赖的朋友倾诉内心的疲劳与烦恼,在友人帮助分析、接受现实,要善于调整生活和工作方法,张弛有度。人之所以感到疲劳,是情绪使我们的身体紧张,因此要学会放松,让自我从紧张疲劳中解脱出来。
2、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这是提高和放松情绪的良药。可以制定一个锻炼计划,或慢跑,或骑车,或体操等等,通过躯体运动来转移心理疲劳。

3、还可在闲暇时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爱好当中,如听音乐、聊天、旅游及收藏,和自己的男友去看电影等等,以此为寄托而忘却疲劳。
4、在饮食上也应注意调配,宜食清淡。节日的膳食多油腻,多食后,会政见体内的疲劳感。因此应尽量选择含脂肪低的食品。对那些已进入或将进入慢性疾病状态的人群,应采用中医调理的方式,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各人的体质状况,适当选用一些调节免疫功能或强化体质的中成药剂或保健食品。
5、心理压力产生时,如果不作调试和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当你的感到烦躁、郁闷、紧张时,不妨采取正当的宣泄法、运动法、旅游法、倾诉法等进行
四、心理疲劳

(一)含义

人们通常把疲劳分成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主要针对劳动而言,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疲倦、无力等;后者主要指脑力劳动,疲劳的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等。

(二)症状与表现

心理疲劳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而长期的心理疲劳影响心理健康,使人心情压抑,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筋疲力尽,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常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怕光等,还可能发生其他心因性疾病。

(三) 咨询要点

要消除心理疲劳,避免用脑过度对身体的损伤的关键是强调劳逸结合,体脑结合,科学用脑。科学用脑的最重要措施是顺应大脑活动的胜利规律,强调劳逸结合,体脑结合,奇迹长时间以各种强迫手段增加脑力劳动的负荷。

下列9种方法值得一试:

1.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

2.高谈阔论会使血压升高,而沉默有助于降压。在没必要说话的时候最好保持沉默,听别人说话同样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3.放慢节奏,把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安排在日程表中。

4.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有助于舒缓压力。

5.做错了事不要总是自悔自责,要能够正常地学习。

6.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一些人说“不”。

7.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讲一些只给自己听的话,然后酣然入睡。

8.既然昨天以及以往的日子都过得去,那么今天以及往后的日子也一定会度过,多念念“车到山前必有路”。

9.坚持适当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和文艺娱乐,是消除心理疲劳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调整方法。

五、挫折

(一)含义

青年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为将来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可以地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行成了挫折,挫折也可称之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如果这种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人生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二)症状与表现

挫折感在个体的青年发展时期表现较为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年常常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

(三)咨询要点

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也更需要理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客观、主管、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不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2、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青年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著名剧作家曹鱼同志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随后他转向搞戏剧,终于取得巨大成功。

3、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集体的积极因。“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

六、多疑

(一)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颇有一些人把“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与被人交往。这样,就陷入了多疑的心理障碍中。多疑的人仅凭主观臆测就对别人抱有不信任心理,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结果认为人人都是假的,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都是容不得多疑存在的,多疑会导致朋友之间的疏远,恋人之间的分手,夫妻之间的反目,确实害人不浅。

多疑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自我暗示。多疑的人一旦产生怀疑,就会进行自我暗示,为自己的怀疑自圆其说,结果本来并不存在的东西也会被想的跟真的一样,从而越陷越深。

2、缺乏自信。缺乏自信也是促成多疑的重要因素。

3、受挫折的经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二)症状与表现

1、如果看见两个同学在窃窃私语,就以为在说自己的坏话

2、别人无意之中看自己一眼,以为别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

3、每当自己做错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怀疑别人早就知道,好象正盯着自己似的

4、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消化也以为在讥讽自己

5、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真诚,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

6、整个世界都是罪恶的,自己没诶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

7、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心慌、焦虑。

(三)咨询要点

1、 了解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往往和消极的暗示有关。
2、 认识危害,加强修养。要认识到无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后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惋,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我们认识了多疑的危害,就要果断地克服多疑,要用高度的理智、阔的胸怀、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我们心广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无端猜疑了。
3、 自我暗示,厌恶猜疑。当你猜疑别人看不起你,在背后说你坏话,对你撒谎的时候,你心理可以不断地反复地默念“我和他是好朋友”,“他不会看不起我”,“他不会说我坏话”,“他不会对我撒谎”,“我不该猜疑他”,“猜疑人是有害的”,“我讨厌猜疑”等等。这样反复多次地默念,就能克服多疑的毛病。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
4、 交换意见,坦率地、诚恳地把猜疑问题提出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只要你以诚相见,襟怀坦荡,相信疑团是会解开的。
七、焦虑症

(一)含义

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拌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焦虑是无明显原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拌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

(二)症状与表现

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到将有不利情况或危险发生时,主观上就有焦虑发生。如果焦虑程度较重,其原因不明显或程度不相称,且延续时间较长,则成为焦虑症。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感、易惊、头痛、胸闷、心跳、出汗、手抖,阳痿等。急性焦虑发作时除情绪惊恐外,常有胸闷、窒息感、心跳剧烈、手脚发麻,有“要死去”的感觉,或“要发疯”、“要晕倒”的感觉,常以为心脏病而去看急症。

(三)类型

焦虑症在临上可分为急性焦虑发作和广泛性焦虑症两种类型。

1、 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症,起病突然,病人突感不明原因的惊慌、恐惧、紧张不安,濒死感、窒息感、失去自控感、不真实感或大难临头感,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压迫感、喉咙堵塞感、头晕、头昏或失去平衡感、手脚发麻或肢体异常感、阵阵发冷发热之感、出汗、晕阙、颤抖或晃动等症状。
2、 广泛性焦虑症:神经性焦虑,如无明显对象的游移不定的广泛性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经常提心掉胆,有不安的预感,高度的警惕状态、容易激怒;躯体性焦虑,包括运动性紧张和交感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心血管系统症状均属焦虑症最常见的症状之列,如心悸、心慌、胸闷、面部苍白或充血等。
(四)咨询要点

1、了解焦虑症发生原因。焦虑的产生与机体的素质和环境有密切关系。患者性格多有些自卑,易于紧张、恐惧,对困难估计过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依赖性强,对自身躯体和内脏情况过分关注。

2、理性心理治疗。给予病人以关心、爱护、安慰、支持、鼓励、启发和教导。医生的真诚、耐心、同情、理解,以及一些明智的可供选择的应付环境的策略,可大大减轻病人的焦虑。

3、 心理分析法。医生与病人进行交谈,听病人的倾诉,找出焦虑原因,让病人自己去认识,提高自知之明,这样,就能一理性的态度对环境作出正确的反应。
4、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如安定、利眠宁、安宁等,可控制焦虑症状。
八、恐怖症

(一)含义

恐怖症是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表现,难以自控。当面临所恐惧的物体或处境时,出现显著的焦虑。根据恐怖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社交恐怖症,物体恐怖症、疾病恐怖症、旷场恐怖症、动物恐怖症等。

(二)症状与表现

社交恐怖表现为:患者对自己在公共场合出现情绪紧张、脸红等症状感到焦虑;不能正视别人的视线,否则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致使谈话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并且对此惶恐不安;别人丢了东西,议论起来,也会脸红,全身哆嗦,晚上失眠;回避与人接触,厌恶一切与人际交往的活动。

动物恐惧表现为:对某一类动物的恐怖。

特异处境的恐怖:如高处、黑暗、幽寂、学校等。疾病恐怖的表现:如对癌症、梅毒、结核、心脏病等疾病的恐惧。

(三)咨询要点

1、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可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患者常有胆小、内向、羞怯、被动、依赖性强的个性,这是曾经遭受过意外事件的恐吓、儿童时的创伤体验造成的不良后果。患者因某些特定刺激唤起过深刻强烈的惊恐情感反应,继而被抑制下去了,以后每当遇到和那些特殊体验有联系的相同刺激或情景,就会因条件联系而产生恐怖和回避反应。

2、? 同病人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对病人进行有关本病的科学知识教育,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其自信心。
3、? 运用行为疗法。要求患者不回避曾经引起他痛苦体验的刺激,帮助他能够面对刺激情况,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作为健全的适应性反应。
4、? 运用心理分析法。让病人倾诉和回忆,帮助病人分析,找出他早年重大的挫折或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面。病人达到“领悟”程度,其恐怖症状往往会很快消失。
九、强迫症

(一)含义

强迫症是指人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要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抵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的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思维、情绪、意向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强迫症状。

(二)症状与表现

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有:①强迫动作,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常见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②强迫思维,常见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想象、强迫回忆等。

?? 通常病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三)类型

1、强迫观念:明知某些想法和表现,如强迫疑虑、强迫对立观念和穷思竭屡的出现是不恰当和不必要的,却仍紧张不安和痛苦,无法摆脱。

2、强迫情绪:出现某些控制的不必要的担心,如担心自己丧失自制会做出不道德、违法行为或精神失常等。

3、强迫意向:感到内心有某种强烈的内心在驱使力或立即行动的冲动感,但从不表现为行为,却使患者深感紧张、担心和痛苦。

4、强迫动作:患者屈从或对抗强迫观念而表现出来的重复进行的动作或和行为。

(四)咨询要点

1、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强迫症与一定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具有强迫症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缺乏自信心、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办事认真、喜欢过多过细地思考问题,缺乏随和性,过于追求完美,或者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较弱,并常伴有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不完善感等。强迫症的产生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及剧烈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往往是此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2、理性疗法。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症状中的非理性观念,认识到症状的幼稚性、不合理性,并且对每一种非理性观念都用一种相应的理性观念去克服,通过认识增强理性,从而使症状减轻。

3、行为疗法。指导病人采用意念的松弛训练、肌肉松弛结合系统脱敏疗法或用操作条件法治疗,以减轻焦虑或单一的症状。

4、患者亲人或朋友要给予病人以关心爱护,既不苛求病人,也不姑息。不能长篇大论地讲道理和教训,不能追根究底,不能强求病人改变,应该有分寸地以适当的态度和行动合理地对待病人。

十、神经衰弱

(一)含义

神经衰弱是一类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乏,常有情绪烦恼和心理、生理症状的神经性障碍。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但病前会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

(二)症状与表现

本病患者常同时有多种精神和躯体症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衰弱症状。这是本病常有的基本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特别是工作持久,即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显著降低,即使充分休息也不足以恢复。

2、兴奋症状。患者在阅读书报或收看电视等活动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的回忆和联想增多。患者对指向性思维感到吃力,而缺乏指向性的思维却很活跃,控制不住;这种现象在入睡前尤其明显,使患者深感苦恼。有的患者还会对声音敏感。

3、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容易烦恼和容易激怒。烦恼的内容往往涉及显示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感到困难重重,无法解决。另一方面则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事后又感到后悔;或易于伤感、落泪。

4、紧张性疼痛。常由紧张情绪引起,以紧张性头痛最常见。患者感到头重、头胀、头部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则诉述腰酸背痛或四肢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辗转难眠,以致心情烦躁,更难入睡。其次是诉述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很浅,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还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思睡,上床睡觉又觉脑子兴奋,难以成眠。有的患者虽已酣然入睡,鼾声大作,但醒后坚决否认已经睡了,缺乏真实的睡眠感。这类患者为失眠而担心、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患者的焦虑心境。

6、心理生理障碍。较常见的如: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心慌、气短、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不调等。这类症状虽缺乏特异性,也常见于焦虑症、抑郁症或躯体化障碍,但可成为本病患者求治的主诉,使神经衰弱的基本症状被掩盖起来。

(三)咨询要点

??? 1、了解病因。神经衰弱症容易出现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主观急躁、自制力差、情绪易波动、易受外界刺激、思虑过多等到。而那些能引起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并伴有不良情绪的情形均是神经衰弱的致病因素,常驻见的有:长期紧张、繁忙地工作、学习而得不到放松,亲人死亡,婚姻不和,事业挫折,人际关系冲突及生活中各种紧张刺激等。

2、要培养乐观情绪,树立自信心,学会合理用脑,适当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要用愉快的心情来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自寻烦恼,要胸襟开阔,以微笑的方式迎接生活。

3、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工作,给自己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

4、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学习并坚持一些身心保健的方法。

十一、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含义

在那些娇生惯养、过分保护、被溺爱的青少年身上,当现实要求或愿望得不满足时,就会表现为逃避、抗拒、攻击等异常反应,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那些家庭穷困、双亲不和的青少年,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管制,或者干脆放任不管,使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的要求经常受到阻抑,致使他们从小就具有了较强的防御机制,在其长大成人后,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则表现得蛮横不讲道理,或者作出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反常举动,借以引起别人的关注。

(二)症状与表现

表现为孤独、内向、阴沉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情感不易表露,抑郁寡欢。在双亲情绪变化无常、教育没有坚持性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身上,则会表现为优柔寡断、胆小怯懦、反复无常。

(三)咨询要点

1、接受适量的挫折教育,即适当地去”经风雨,见世面”.

2、要认识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并且要调整自己,使之适应环境.

3、要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地看待别人.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在心里多想一想,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样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要认识到消沉,悲观于事无补,要振作精神,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则尽力忘掉它.

4、对生活要抱有乐观态度,要以微笑去面对每天的人和事,胸襟要开阔,丰富自己的知识,多交朋友,走出自我的封地.

5、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苦恼和心里话,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要现实.

?十二、疑病症

(一)含义

疑病性精神症,简称疑病症,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神经性障碍.患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疾病但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能消除患者对自身健康固有的成见.

(二)症状与表现

疑病症主要特征是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上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病人整个心神被对疾病的疑虑和恐惧占据.临床症状内容为:疑病性烦恼,如对健康过分注意;疑病性不适;感觉过敏;疑病观念.疑病症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身体不适为理由,取得别人关心,并发出求救信号,主观上有一种依赖感.

2、患者遇到挫折时,常以说自己有病当挡箭牌.

3、对自身健康毫无根据的先占观念,叙述身体的某部有特殊的不适感,疼痛或异常感觉.

4、认为自身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坚信某种异物侵入身体,病人终日为之忧虑,恐惧,四处觅医,然而最终常是医药无效.

(三)咨询要点

1、找出病因.患疑病症者,男性多具强迫性有人格,女性则与癔病个性有关.个性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中心,自怜和独孤者多见.本病在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过分坚持以及无力性的人格中较常见.半数病人发病前有诱因,如重大生活刺激事件,躯体疾病之后,自我暗示和条件联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大作用.

2、要赢得病人的高度信任,在病人心中要树立起高度的”权威”.对病人应是关心爱护,亲切的,解释明确而委婉,有节制.咨询者之间的态, 度和解释都要基本一致.

3、让病人尽情倾诉,暴露出心理矛盾和冲突,对病人个性特点进行分析,教导病人要以理性观念去克服种种非理性观念.学会用理性去对待和处理困难,鼓励患者通过创造新价值的行动或把心神转移到感兴趣的活动中去,让他在创造中感到满足,以正常人的态度过正常人的生活,消除烦恼.

对于疑病症患者的治疗,首先要使患者产生对医生的信任感,切忌与患者争论,应先满足病人的需要,然后进行合适的心理疗法,常用的有认知疗法,解释性疗法及暗示疗法.临床未必达到完全效果,因为一是确实有一下躯体疾病的加重或好转会影响心理治疗的效果.二是有些疑病症可能与强迫症同时发生.三是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时未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心理治疗,导致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对疑病症的治疗原则不但要考虑其心理认知方面的问题,还应对患者的躯体疾病进行全面的了解,给患者以权威性的解释是预防治疗失败的方法之一.

十三、抑郁症

(一)含义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反应.它的突出特点是心境悲观,态度冷淡,自身感觉不良,多有自责现象.有的还表现为失眠,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性欲下降等症状,甚至有的表现出自杀欲望及自杀行为.

(二)症状与表现

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幻觉,妄想以及思维和行为紊乱等精神病特征,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临床多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苦闷,沮丧,凄凉和悲哀;感到生活处处不如意,对生活和活动的兴趣显著减退,不与外界的人和事进行沟通,似乎与世隔绝;不愉快,悲观,丧失希望,厌世而不能自拔;说话声调平淡,时时发出叹息,甚至流泪哭泣,自感人生黯淡,对生活甚至生命都失去信心,轻生之感可使少数人付诸行动;自卑,自责,自我贬低,自我评价下降,后悔,内疚.上述表现可概括为没有乐趣,没有希望,没有办法,没有精力,没有意义,真可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三)类型

1、心因性抑郁又称为反应性抑郁.

2、疑病型抑郁.

3、 焦虑性抑郁.

4、隐匿型抑郁.

5、 假性痴呆型抑郁.

(四)咨询要点

1、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躯体疾病久治不愈,持久的精神紧张,如在家庭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事业上的挫折,以及种种心理社会刺激均是致病原因.患者个性不开朗,多思多虑,多愁善感和依赖性强,或有适应不良或人格障碍.

2、在咨询中,对病人支持,鼓励与解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病人所面临的种种家庭不和,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事业上的挫折,以及种种模糊的躯体不适,需要予以充分解释,开导,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认知水平和能够理性地加以处理地能力;帮助患者克服压抑,抵抗和依赖,善于运用移情作用,以期达到教育和转变,即达到”领悟”.

3、可以从认知学习的角度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和健全稳定的个性.

4、阅读有益读物,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观看使人开怀大笑的演出等都可以缓解此症. 对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重点在于支持和鼓励病人,给病人更多的爱心及理解,治疗者对患者的态度是尤为重要的.医生从情感上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信任,借此可以深挖患者心理根源,使患者的悲伤情绪得到充分地发泄.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也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使病人的抑郁情绪及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改正.
第五章 个性心理咨询

一、个性心理概述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特征。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指脾气,秉性或性情)。性格。

能力: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后,就有了从事生产劳动的本事,这就是能力。能力包括智力,才能,技艺等。

秉性(即气质):是内在的个性本性,主要指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特性类型,如稳定或不稳定;反应的速度:是灵敏还是迟钝,是兴奋型还是抑制型;因此它是性格的内在基础,是决定个性类型的基础。

性格:是个性的外在表现,是显露的气质的外形,是在社会实践中对世界现实的基本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例如:性格温和。热情。奔放,对人忠诚,疾恶如仇,礼让关怀,行为举止优雅大方,神态温和端庄,谈吐幽默。

二、孤独症

(一)含义

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远离人群,生活却感到非常快乐,而一些人虽然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交往却感到孤独。

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1、独立意识的增强。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症状与表现

感到自己没有亲密的朋友可以与之交谈,没有可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由孤独感还可以引发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有的甚至悲观厌世而走上轻生的道路。性格敏感,多疑,羞涩,易怒,行为上则表现为试图引起别人注意的抗拒行为。

(三)咨询要点

1、孤独与外界因素有关。比如更换住址,更换生活环境,一切都不熟悉,容易使人感到孤独;但更主要的是人的个性所致。性格外向的人把个人的兴趣主要转向自我以外的外界事物,人和周围环境,这种人就不易感到孤独;性格内向的人把个人的兴趣转向深邃的内心世界,易感到孤独。

2、应尽量多和别人交往,密切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要使人际关系冷淡化和疏远化。交友要发自内心,没有从心灵上动员起来,勉勉强强地去交际,那只是一种多余的形式,是一种掩饰内心孤独的幌子,不会有真正的心灵沟通。展示自己是克服孤独的最佳良药,总是设法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则会在孤独的路上越走越远。

3、应尽量缩小和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既不要做脱离群体,高高在上的“超人”,也不要做脱离群体,索然独居的“怪人”,从文化修养到兴趣爱好各个方面,应该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因此对人做到坦诚相见,就容易得到相同的待遇。只有对人信任才能取悦于人,才能获得对方对自己的信任。人们常说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这个道理。

4、应尽量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成人应对青少年一代多体贴和帮助,年轻人则应多了解,多学习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填平两代人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代沟”。

5、应该害怕孤独。诗人布洛克说的好:“一个懂得孤独或至少在孤独中思考过的人,才会更加心胸坦荡,也更能理解别人不能理解的事情。”这说明人们理解孤独的人信任孤独的人,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孤独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而最终沿着坦诚的路走出孤独。

三、嫉妒

(一)含义

“嫉妒”指的是因为别人好而嫉恨,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情感心态。产生嫉妒之心,实质源于自卑。原因是在比较中发现别人优于自己,而自己又认为无能力赶上或超过别人,于是就滋生嫉妒心态。

(二)症状与表现

看到别人容貌好,衣服穿得漂亮,则认为是出风头,是在和自己媲美;看到他人成绩比自己好,则认为是考试作弊,没啥了不起;看到别人比自己行,超过自己,则心中就不愉快、焦虑,总想发泄,或攻击他人。

(三)咨询要点

1、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容忍别人。各人有各人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有所短而乞求别人不超过自己,你的成绩不应该成为别人进步的障碍。对同学任何方面的成绩或进步要抱欢迎的态度。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于人于己都有利。

2、对别人的成绩和进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态度。如果对别人取得的成绩有了正确的认识,看到其中蕴含着辛勤,你就会觉得来之不易,自己完全可以从中得到鼓舞和教育。对于别人的成绩,一种态度是消极嫉妒、贬低、打击,从而抬高自己;一种是无视事实,抱无所谓的态度,固步自封;一种是奋起直追,“你行我更行”,努力学习、工作。显然第三种态度才是正确的、有益的。这种自强不息的作法,不仅能熄灭妒嫉之火,而且会燃起奋进之火,通过努力缩小距离,从而打到新的平衡。

3、不要用放大镜看自己。如果只看自己的优点,而且看的过重,就接受不了别人挑战的事实,更不能容忍别人超前的现实。在任何时候,把自己看得轻些,心境也许会好些。把自己当成金子,常有被埋没的痛苦,而把自己当成铺路石,就有铺在路面上的快乐。

4、充实自己的生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嫉妒是一种四处游离的性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如果我们工作、学习的节奏很紧张,生活过得很有意义,就不会花很大功夫泡在嫉妒里。嫉妒别人,不会增加自己生活快乐的细胞。”

四、羞怯

(一)含义

怕羞,是常见的一种逃避行为,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到大庭广众中讲话就脸红心跳,遇到陌生人就局促不安、手足无措等。

(二)症状与表现

经常在心里叹息:我怎么总是进不了朋友圈子;我怎么老是没有可交谈的话题等。缺乏自我表达的自信心,对别人怎样看待自己过度敏感,容易感到为难,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清楚有效地表达自己地思想感情。经常体验到焦虑的生理症状,如脉搏加快,脸红等。在很多人面前,则非常紧张,经常逃避与人交往。在性格特征上,往往表现为内向、孤僻、胆小。

(三)咨询要点

1、了解羞怯的原因。①羞怯的人,特别注意消极的评价。这样会使人变得十分敏感,谨小慎微,自卑、怯懦。②害怕拒绝。觉得被拒绝是十分难堪的事,与其遭受挫折,不过不 去接触。③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不敢与人交往。④缺乏特殊的社会交往技巧,只是被动等待,难以解决社交中的技术问题。⑤害怕亲近的关系,对别人不信任、多疑,害怕接触多了被别人知道太多的内心世界。⑥喜欢独处,不喜欢与人交往。⑦对社会环境不适应,无法进入社交圈子。造成羞怯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教育和经验,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孩子,从不或很少表扬和鼓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自卑心理;或者父母对孩子过度照顾,不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得孩子的交往能力减退,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

2、树立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对自我价值的态度和评价。自尊心太弱的人会产生很多情绪问题,给自己定的目标也较低,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对自己的评价不恰当。要树立和增强自尊心,首先要认识到你自己在控制自我印象,不能让他人给你定目标;其次,要调整那些贬低自己的想法,要强调自己的优点;最后,要努力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你才能建立其适当的自尊心。

3、提高社交技巧。要提高社交技巧,首先要找一个周围生活中不羞怯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其次,使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很多人识因为孤陋寡闻、平庸无能,才造成和别人没有话可谈,并且对自己的成就不欣赏。如果能在某一个领域掌握常人所没有的知识和技巧,你会以这一专长为媒介交朋友,也会因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增加自信心。

五、虚荣

(一)含义

虚荣,是一种通过不正常或不正当途径获取别人赞誉从而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求的倾向。贪慕虚荣的人,其价值取向常常是扭曲的。

(二)症状与表现

急于想在各方面胜过他人,以夸大自己在别人眼里的价值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强大。以假象昭示于人,通过欺瞒使自己得到他人的赞许,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效果。当做出虚荣行为时,表现得很自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强大,然而独自一人时,又会感到十分自卑,内心感到空虚和惆怅,活得非常累。

(三)咨询要点

1、要客观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有一个真实的评价,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2、调整追求目标,把追求胜于他人的欲望变成追求自我奋斗目标的实际行动。尽可能摆脱对表面东西的追求,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强者。

3、正确地对待名誉,不要热衷于表面空有地虚名,注意实际能力的培养。

4、力戒说谎,避免以说谎来表现虚荣。

5、敢于自我暴露。不但要向他人表现自己的优点、优势,也要暴露自己的弱点、劣势,在人际交往、各种活动中流露自然的自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表现出什么样,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

6、不要为名声、形象所累。因为名声、形象实际上都是抽象的、虚幻的、人为的,受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影响的。只要你自己有相应的进取、发展、成熟的思维和行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行事,不必过多考虑他人会说什么,有什么看法。

六、依赖

(一)含义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觉得反正国家要兜底,反正有优生优分的政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二)症状与表现

依赖可以是物质上的,亦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单向的,亦可是双向的。无论是物质上的依赖,还是精神上的依赖,如果这种依赖过分强烈,或仅是停留在某一幼小年龄的依赖内容上,这种依赖关系就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妨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关系终止,则依赖者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一些心理反应甚至以某种生理症状出现。心理反应主要是情绪上的,而生理反应则表现为身体的某种不适,如头痛、腹痛、哮喘等。长期不正常的依赖关系,会使依赖者心理发育停滞甚至倒退,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不能承担成人角色。

(三)咨询要点

1、首先要寻找自身的原因,即自己为什么要依赖他人,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依赖,在心理发展上有什么特点。在家庭中,如果家人给你过多的关怀和照顾,则你要坚持一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决不依赖他人。同时有向父母说明,你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许多事情要由自己去做而不再让父母代劳了。

2、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提高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当你遇到困难、挫折时,自己要全面地加以分析再想办法克服它,而不要只是向父母或朋友寻求帮助。

七、自卑

(一)含义

自卑是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你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废的情感反应。

(二)症状与表现

1、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

2、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过于压抑自己,悲观,失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封闭自己,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受煎熬。

3、情绪低落,忧郁,好伴有焦虑,失眠等。

(三)咨询要点

1、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努力。

2、昂首挺胸走路,欣赏自我形象。把最满意的照片选出来,并悬挂。不可忽视端正的外表,衣冠不整的人想要建立自信是不可能的,就象整天愁眉苦脸的人想要愉快也很难一样。注意外表形象将帮助你看重自己。

3、调整理想自我。如果理想的自我目标定得太高,或根本不适合自己,就会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理想的自我永远不能实现,自然就建立不了自信。如果理想的自我定得太低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也建立不了自信。所以定出自己适合的理想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地追求,同时在实践中适时进行调整,这样你才能成功。实践的经历就是建立自信的过程,成功有望,自信弥坚。

4、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使你的力量与自我形象相吻合,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5、要勇敢行动,不怕放错,不怕暂时的失败。就如幼儿学走路必然会跌倒多次,没有跌倒就学会走路的人是没有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总结经验,人不能因失败而失去行动的勇气,更不能认定自己低能而自暴自弃。一个经历过失败或挫折的人,在心理上更加经得起考验,他必定能建立真正的自信。

6、自我鼓励,自我暗示。“没关系,我能行!”,“我能干好”,“我感觉不错”。

八、自负

(一)含义

自负是一种过于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不切实际自大的心态,这种心态会使言谈举止狂傲自私,瞧不起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病态个性。

(二)症状与表现

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的多,“别人都不行,只有我行”,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而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是,其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总想让别人都围绕着自己转。

(三)咨询要点

1、了解自负产生的原因。首先是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当然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奖、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果真了不起”,“我行,我很有能力”,“我是中心人物,别人都得听我的”。其次是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知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也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则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最后,片面的认识自我。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估量和判断。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自恋和以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2、认识到人不能没有自负。尤其对青年人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有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3、提高自我认知。首先,要全面的认知自我,即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只偏颇。其次,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长处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最后,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代表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九、自我中心

(一)含义

自我中心是一种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以自我中心的人,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关心别人的利益得失。他们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释世界,并且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顽固不化,从不轻易改变态度。

(二)症状与表现

1、过于关注自身的状况,比如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学习成绩、工作以及他人的关系等。天天总是忙自己的事,不愿与他人交往,很少帮助他人。

2、在与别人谈话时,总是谈“自己”,以“我”打头,不愿听别人的有关情况。

3、在集体中做抉择时,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都是错误的,别人很难进入其内心世界,在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唯我独尊,唯我最好,唯我做得对,唯我最行、最聪明。

4、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经常无端地怀疑别人,相信他人一定时时事事关注自己,自己一定是新闻人物。

5、如果自己做错了事,则认为别人总是笑话自己;看见别人说悄悄话,则认为是在讲自己的坏话。

6、极端的神经过敏,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是从自我角度考虑的,比如,“我认为……”,“他们应该这样做……”,“他们不该这样对待我”,“我讨厌他”等等。

(三)咨询要点

1、了解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原因一,一个人从小就处于家庭中心地位,被家庭给予过多关注,则他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心理上仍将同事、同学、朋友当成父母的形象无意识地依赖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别人的存在,只对对自己有利的事负责,其他事与己无关,认为认为他人思维方式只围绕自己转。原因二,一个人没有得到家庭温暖,没有得到足够的双亲的爱,或者没有学到成人如何关心他人的行为,因此,从小就表现出自私自利,心胸狭窄。原因三,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朋友,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文化素质低,生活环境过于偏僻、单调,很少获得外界信息的人,他只懂得他所知道的那点东西。思维方式不会超出他的知识和认知问题的范围。原因四,信奉消极、颓废价值观念的人,抱着:“人都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颓废的观念定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2、要认识到“自我中心”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特征。而一个健康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最初的关注自己到逐步地关注他人,并扩展的整个社会。因此,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必须不断地主动去接触外界,了解外界,主动与他人沟通,获得他人的信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在社会上要做个对他人负责的人,使自己有一种责任感,要认识到人不仅仅只是为自己活着,这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每个人的奉献,才会这么丰富多彩,走出故步自封的天地,去爱别人,去接纳别人,去追求人生,去探索自己的价值,关心国家大事,承担责任,不依赖他人,不期望他人的回报,积极地工作、学习,树立崇高的信仰。

第六章 异常行为心理咨询

一、异常行为概述

嗜好是人们在业余时间所喜欢做的任何事情,良好的嗜好对健康有益。

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曾说:“没有嗜好的人,生活不会幸福、宁静。有什么样的业余爱好,关系并不大,只要全力以负,哪怕只一种也就够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相当数量的人,直到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一样自己的嗜好。他们在退休前除了工作外,生活难免单调,没有寄托,待到退休后出现的就是寂寞和不安。

人之所以有种种嗜好,是因为它可以给人一种享受,增进友谊,增长知识,得到充分的休息,有时还是一种经济收入。不论任何人,穷人还是富人,青年人还是老年人,病人还是健康人,都是可以陶醉与一种令人满意的嗜好之中的,使人的精神得到愉悦。

医生已经发现,良好的嗜好对病人的身心康复有益、,如可对卧床或轮椅上的病人提供一些有兴趣去做的事,使他们忘记病痛。一些医院治疗病人的方法就是使他们有嗜好的寄托或者热心参加娱乐、消遣活动。

二、洁癖

(一)含义

“洁癖”表现的症状属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很常见又很顽固的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中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或毫无意义的,但是又从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非要采取某些行为来安慰自己。

(二)症状与表现

洁癖是过分讲究清洁的癖好,尤其最注意手的卫生,每天要洗几十遍,每次要打三遍肥皂,每接触过意见东西,就要把手西一遍,不然就痛苦万分,什么事都做不了。先是洗手,然后洗手臂、胳膊肘,甚至肩膀,皮肤都变得粗糙了。一回家动不动就要大洗一番,不让家人随便乱坐,也不欢迎朋友来访。不仅注意自己的手,还关注周围的其他人,例如别人去厕所后忘了洗手,或从外面回来没有洗手,有碰了什么文件和用具,那他就对这些文件和用具特别紧张,不敢接触;和别人握手也很紧张;回到家了也不放松。时间一长,这样的坏习惯就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自己明知道没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

(三)咨询要点

可采用系统脱敏法,就是请他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每天减少洗手的次数,原来洗30遍,现在洗25遍,原来每次洗10分钟,现在洗7分钟,如果感到特别难受,就做放松训练,或做运动等以分散注意力。逐渐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减到只在饭前便后才洗手,每次不超过3分钟。这个治疗过程要持续几个月,不可能一触而就。而且要忍受痛苦,但治疗结果会让患者感到真正的轻松愉快。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少洗手也没有得什么可怕的病,因为病从口入,而不是从皮肤进入,所以只要把住入口就可以了。患者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的。当然最好是在心理医生的专门指导下进行治疗。

三、口吃

(一)含义

口吃就是平常所谓的结巴是指语音节律性和流畅性的障碍。

口吃的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生物学原因。有人认为口吃是因为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协调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肌肉控制能力成熟的程度落后于心理活动过程中要求表达的需要。有的因疾病因素,如脑震荡、呼吸系统疾病引起。

2、心理因素。口吃的心理因素很多,如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即什么事都易引起不安、焦虑。

3、环境因素。由于父母或他人口吃,儿童有意无意地模仿,久而久之口吃就发生了。矫正口吃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树立信心。

2、教师要尽可能了解班上口吃的学生,了解他口吃的“历史”,口吃的程度,口吃的特殊词汇等等,帮他克服口吃,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3、与家庭密切配合,要家长给予热情的鼓励。也可到有关医疗部门做矫正治疗。

4、引导口吃的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估自己。

(二)症状与表现

口吃表现为患儿讲话时常重复第一个词或第一句话或因中间某个词难发音而间断,必须用劲才能说出,有时拌有跺脚、摇头、挤眼、歪嘴、上身摇晃或嘴唇颤抖等动作。但当唱歌、吹口哨,大声朗读是口吃可消失。当众说话时或情绪激动时,口吃加重。由于口吃的影响,小儿容易产生孤独、退缩、羞怯和自卑等,部分儿童易兴奋、好冲动。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遗尿等心理问题也较常见。字词的重复、停顿或发声延长,以至影响了语言的流畅性。

(三)咨询要点

1、支持性心理疗法。矫正口吃应首先消除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年幼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轻度口吃,若减轻其紧张情绪,对其口吃不予过分关注,则口吃可以自行缓解。对已经存在较严重口吃的儿童应主动关心他们,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帮助和鼓励孩子克服自身情绪上的问题,树立战胜此症的信心。周围人不要讥笑和嘲弄,要给以心理上的支持。小儿不愿说话是不要强迫其说话。另外,口吃的预防很重要,在小儿开始学习说话阶段,就教他正常清晰的语言;在学习说话的快速提高阶段,若出现一些语音、词语的错误,要耐心地矫正,不应责骂训斥孩子;还要教育孩子不要模仿口吃患者说话。

2、语言训练治疗。专门的语言训练是最基本的治疗,包括肌肉松弛、呼吸均匀、控制讲话速度等。语言训练开始时先作简单的对答练习,一问一答,放慢语言速度,逐步过渡到有节奏的说话、朗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口吃一般能矫正。

3、药物治疗。对于过度兴奋及精神紧张者,可配合给予小计量抗焦虑药物治疗,也可配合针刺治疗。

四、儿童多动症

(一)含义

儿童多动症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冲动行为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点的病症群。

病因:确切病因尚未肯定,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中,在儿童期患该病的较一般家庭多。对孪生子的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的同患病率可高达100%,而双卵双生子仅为17%。

2、脑损害及发育异常。部分儿童在产前、产时或产后有脑部受损的病史,如早产、难产、新生儿窒息、脑炎、脑膜炎、颅脑外伤及中毒等。

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诱发本病有一定作用,如单亲家庭,过分溺爱或放任不过等会影响儿童的心理活动,导致多动性表现。

其他有报道认为多动症与脑生物化学、激素等异常有关。

(二)症状与表现

以动作过多和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并伴有一种或多种其他症状。

1、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很难集中是本症的突出症状。表现为上课不能坚持听讲,常易受外界细微干扰而分心;对各种活动难以持久,做事有始有终即使感兴趣的事情也只能在很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有时上课虽表面安静,但思想开小差,对讲课内容听不进去。

2、活动过多。活动过多是本症另一主要症状。常在幼儿期就有过分地跳跑、翻滚及不走直路的表现。上学后更明显,整天好动,小动作频繁发生,内容变化莫测,即使在课堂内亦有各种小动作及不遵守纪律的表现。部分患儿表现为动作不协调、笨拙缓慢、难以完成精细动作。

3、冲动性行为。表现为易激动,缺乏克制力,做事比经思考即行动,常对某些普通事件做出过激反应,因此常在集体活动中不合群,好与人争吵打架。

4、学习困难。多动症患儿智力正常,但由于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成绩往往不好。

(三)咨询要点

1、支持性心理疗法。首先应向家长和老师解释病情以取得双方的理解,要关心和爱护儿童,不能打骂、歧视和体罚患儿,否则会损害患儿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不利于配合治疗。

2、行为矫正治疗。阳性强化法、消退法及惩罚法等行为治疗方法可以清除冲动任性等不良行为。例如当儿童完成某一项要求时或出现不良行为时即取消奖励(惩罚法)或不予理睬(消退法)。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五、溺爱综合症

(一)含义

溺爱综合症是指家长对孩子过于娇生惯养和溺爱,以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一系列行为、品行和习惯方面的问题。

家长过分溺爱是主要原因。由于家长的过分迁就和百般依从,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分辨不出哪些是正常的行为规范,哪些是不适当的要求。由于家长的过分保护,使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并产生许多行为和情绪问题,本症状的发生也与儿童自身的个性、素质有关。

(二)症状与表现

主要有过分依赖、倔强、任性、胆小、退缩、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也常见。

1、过分依赖。依赖是小儿寻求保持与一个人亲密联系的行为。依赖行为的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年幼者常寻求时刻和家人在一起,一点也不能离开,否则就哭闹不止;年龄稍大时则表现为本该自己作决定的事自己不能决定,什么事情都要寻求他人的帮助。依赖的程度有性别差异,女孩的依赖心理较重,青春期后仍会有较重的依赖行为;男孩的依赖行为较轻,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克服。

2、倔强行为。倔强是指对一般性合理要求也表现出强烈的抗拒行为。抗拒是小儿的自我防疫本能之一,对自己不利的事表示拒绝是正常现象,如果对正常的管理教育和合理要求也经常表示出违抗则为不正常行为。

3、退缩行为。退缩行为是儿童对新环境适应困难而表现出的一种胆怯现象。主要表现为不愿接触陌生人,甚至不愿去公园、动物园等娱乐场所。这类儿童从不主动地与其儿童交往,平时表现出孤独、胆小、害怕、沉默寡言、喜欢一个人独玩等。

4、社会适应能力差。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和小伙伴相处能力差,事事需要别人的照顾,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5、品行问题。过分溺爱的儿童往往伴有某些品行问题,如爱发脾气、不尊重师长、缺乏同情心等。

(三)咨询要点

对这类孩子,在矫正时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有特效的方法法。重点是预防,要正确对待小儿的合理要求,避免过分宠爱,亦不应过多惩罚。当小儿要求不合理时,要给予耐心解释。若小儿仍坚持无理要求,则父母可采取不理睬的方法,给予“冷处理”。若小儿发现自己的过分要求未达到目的,以后就会逐渐放弃不合理要求。比如对健康儿童拒绝吃饭着,父母可置之不理,当其饥饿时常能自动进食;对胆小、敏感和退缩的儿童,则应该多鼓励,要逐步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要尽可能自己完成;对具有严重行为问题和品行问题者,应采取行为轿治法、行为模拟法等行为治疗方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六、遗尿症

(一)含义

遗尿症是指5岁以后小儿在白天或夜间经常发生的不自主排尿现象。主要发生在夜间者也称夜尿症。小儿5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眠中醒来排尿则属异常。若小儿从小到5岁以后一直有遗尿现象称为原发性排尿。遗尿症多见于10岁以内儿童,偶尔可延长到青春期,男多于女。

详细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70%患儿的家族中有遗尿者提示本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2、竟声因素。小儿对新环境适应不良、情绪紧张、受惊吓、过度疲劳、失去亲人等精神因素可引起遗尿。

3、教养因素。由于不合理的排尿训练、不良的教养习惯未能使儿童养成自幼控制排尿的习惯。

4、排尿控制。功能发育落后部分患儿因功能性膀胱容量较小,控制排尿功能发育延迟等因素引起遗尿。此类遗尿一般随年龄增长而恢复正常。

(二)症状与表现

以不自主地排尿为特点。夜间、白天均可发生遗尿,但以夜间最常见。一般睡后不久即遗尿,尿后不醒,以数日一次到一日数次不等。多数患儿不易被唤醒,即使唤醒也表现为迷迷糊糊,随处排尿,尿后即睡,自己全然不知。有的小儿精神极为紧张,辗转不能入睡,待疲惫后入睡,又发生尿床。由于遗尿后常使小儿感到羞愧、恐惧,精神负担加重,因此导致恶性循环而使遗尿更顽固。

(三)咨询要点

1、一般治疗。从小培养良好的排尿习惯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小儿各方面的培养,避免精神创伤,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支持性心理治疗。首先要了解患儿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及可能导致遗尿的其他精神因素,让患儿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疏导患儿的不安、紧张和恐惧情绪。斥责、惩罚、嫌弃等不但无益,甚至可能会加重遗尿,还会伤害小儿的自尊心,从而造成羞怯、自卑、孤独等行为问题。

3、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功能性遗尿症对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叫醒器”,当床单干燥时,电路不通,则电铃不响;而当患儿遗尿时,少量尿液就使床单潮导电,通电后的电铃钟鸣声可唤醒患儿,如此反复刺激后就会形成条件反射。

功能性训练法。白天有尿意时有意识地憋尿1-2分钟,以后逐渐增加时间。排尿时可尿尿停停,以训练尿道肌肉功能,增强自控能力。

?4、药物治疗。一中枢神经兴奋药为主,帮助患儿建立大脑的警觉性,有尿意时能够觉醒排尿。?

七、梦游症

(一)含义

梦游症又称夜游症、睡行症。是睡眠和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睡行症并非发生于梦中,患者从睡眠中起立行走、穿衣,甚至有更复杂的行为。由于意识水平降低,对环境仍可有简单的反应,但清醒后多有遗忘。

睡行症特点如下:

1、最多见于儿童期,发育因素在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2、可持续存在或首发于成年期,往往与心理因素存在有关。

3、偶尔也可首发老年人或见于痴呆的早期。

4、许多患者有相应的阳性家族史。

5、发作时呈现出低水平的注意力、反应性和运动技能。

6、长可走出卧室甚至家门,来到不大熟悉的环境会有一定危险性。

7、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或在他人温柔地引导下安静回到床上。

8、无论在发作中还是在次日清晨醒来,病人通常都无法回忆起事情经过。

9、患者在发作中若突然被唤醒,常使患者对自己地行为感到恐惧。

该症在孩子会走路后地任何时期均可起病,但患者首次起病多在4~8岁,高峰年龄在12岁。成年后首次起病者极少见。该症多表现为在数年内反复发作。儿童睡行症可在青少年早期(多为15岁左右)自动消失。

(二)症状与表现

主要表现为患儿在熟睡中起床,双目凝视,在室内或室外走动,意识恍惚、动作笨拙,但也可做一些较为复杂地活动。似乎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开抽屉拿东西等。口中会念念有辞,甚至回答他人问题,但口齿欠清,常答非所问。亦有儿童并不下床行走,只是迷迷糊糊地坐起来,做一些刻板、无目的的动作,如作手势、拽被子等。全过程一般10~30分钟。清醒后对发作完全遗忘。发作次数不定,可偶尔发作或几个月发作一次,也可一夜发作数次。有时伴有梦语,但言语不清。常在入睡后1.5~3.0小时发作。发作时脑电图可出现异常脑电波,不发作时脑电波一般正常。

(三)咨询要点

对于正在睡眠中起身活动的孩子,应将孩子领到床上,并将孩子叫醒。发作时应主义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发作次数不多者,一般无需治疗,频繁者可短期使用安定等镇静剂。一般预后良好,随年龄增长几年内可自愈,部分严重患者可延续至成人期。

1、对于发作与心理因素有关者,可以通过分析心理治疗,催眠治疗等,澄清问题,清除心理因素的影响,达到一定治疗效果。

2、适量镇静剂可加深睡眠,有时有一定疗效。

3、部分病人,睡前服用小剂量咖啡因或咖啡有效。

八、神经性厌食

(一)含义

神经性厌食又称神经性食欲不振,是由神经精神因素引起的对食物无欲望或欲望很低,以厌食、拒食及显著的体重减轻为其特征。发病年龄应在10岁以上,以青少年为多见。

(二)症状与表现

每日饮食量很少,并主动拒食,由此导致体重减轻和消瘦。常伴有恶心、呕吐及顽固性便秘等表现。由于长期摄入不足,患儿出现营养不良及低代谢症状,如身体不适、畏冷、心动过缓、血压低及皮肤粗糙等。已有月经的女孩则月经不规律或闭经。患儿容易疲乏无力,活动减少,常有精神抑郁、兴趣减少等表现。患儿虽然已经极度消瘦,但仍不思食,并拒绝承认厌食、消瘦这一现实。

(三)咨询要点

1、心理治疗。首先要消除各种精神诱因。主动关心和爱护病人,病讲明该病的可治性及不治疗的危害性。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等行为治疗方法。此类患儿往往拒绝治疗或回避治疗,因此治疗前应首先取得患儿信任与合作。

2、饮食治疗。鼓励病人主动进食,补充营养丰富的食物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对进食困难者可通过胃管或静脉补充高营养物质。

3、药物治疗。伴有明显抑郁表现者可试用抗抑郁药物,可改善患儿的症状。

4、并发症的治疗。伴有明显营养不良、贫血、内分泌紊乱等并发症者,应给予对症治疗。

九、吮指头、咬指甲

(一)含义

吮指头和咬指甲是一种不良嗜好。心理学家发现,吮指头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除了可能致使手指浮肿、牙齿闭合不良和感染疾病外,而且还是对学习和工作产生内心紧张、压力、忧虑或烦躁的症结。

(二)症状与表现

孩子表现为反复吮指头或咬指甲。轻着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指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的行为。

(三)咨询要点

预防和矫治吮手指和咬指甲的关键,在于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避免错误的哺乳方法,以杜绝养成不良嗜好。对于已养成此类不良习惯的儿童和成人,在矫正时应注意:

1、弄清原因,对症下药。对儿童,如属于喂养方式不正确,应培养孩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做到定食定量、饥饱有节;如属于孤独、寂寞等原因,则要给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让他们有机会与成人或其他孩子一起玩乐,培养其对环境、游戏的兴趣,以转移其注意力,逐渐矫正此类不良嗜好。对成人,应引导他们认识其行为的幼稚性,并教授正确有效的排忧解愁的方法,自觉戒除这一不良嗜好。

2、正确教育,切忌粗鲁。吮指头和咬指甲,在幼儿时期很自然的,因此不应简单地禁止,否则反而会强化这一行为,使他们感到更紧张。只有主动提供多种有趣的事如做手工、做游戏等。而不应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会解除其困惑,而不致这些不良嗜好的产生。因此,对此类儿童的不良嗜好施予强行制止的行为是有害无益的,嘲笑、讥讽、恐吓、打骂更是不妥,这种做只能使孩子的情绪更加紧张不安,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3、厌恶疗法。在童年时期,如果儿童养成了吮指头或咬指甲的怪癖,可以采用厌恶疗法景象治疗和矫正。如在儿童手指上涂上黄连水或辣椒水,使其感受到咬指甲或吮指头的苦痛,从而中断该行为。

消除造成小儿紧张的一切因素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父母对患儿以鼓励为主,耐心说服教育,调动患儿克服不良习惯的积极性。多让小儿参加娱乐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当孩子出现咬指甲时,家长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讲故事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经常修剪指甲。用苦味或辣味剂涂抹指甲等强制方法效果差。频繁出现可到医院进行矫正,行为矫治疗发如强化法、消退法、厌恶法等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由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设计出行为治疗方案,由家长协助实施,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的效果取决于医生、家长和患儿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并要持之以恒。

十、嗜睡症

(一)含义

本症主要表现为白天睡眠过多,并非睡眠不足所致,不是药物、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落、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

(二)症状与表现

1.???? 患者夜间睡眠并无减少,白天表现为睡眠过度或睡眠发作。
2.???? 醒来时达到完全清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
3.???? 患者对有关心理因素解释和认可有差异,有些病人将不恰当的日间入睡与白天特定的不愉快经历联系起来;而另一些则即使当有经验的医师证实这些经历存在,患者也否认这一联系。
4.???? 有些患者难以找出相关的心理因素,临床表现又难以否认这方面因素的存在。
5.???? 常伴有一些精神病症状,但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诊断。
6.???? 肯定排除了器质性病因。
该症状常起因于15-30岁,一般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逐渐加重。在正规治疗前,大多数病人呈现慢性、稳定性病征。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咨询要点

1.???? 白天睡眠过多,持续超过1月以上即有可能患有此病。
2.???? 不存在下述情况:①睡眠时间不足;②睡眠中胡须暂停;③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④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嗜睡;⑤以睡眠障碍为特征之一的精神障碍;⑥睡眠紊乱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或职业功能。
3.???? 药物治疗。低剂量的精神振奋药物常有较好的疗效。
4.???? 给予患者及时、适当的解释、指导,避免因对该症缺乏了解引起更多的紧张、恐怖,包括家庭成员一并指导。
十一、多食症

(一)含义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吃的多,身体自然好,因此想尽办法增加他们的食量。殊不知,家长的诱导,会导致一些儿童患上“多食症”。孩子因贪吃而肥胖,往往产生自卑感和依赖心理,影响身心发育。

(二)症状与表现

儿童贪食大多源自教养不当,主要表现为:

1、疼爱手段不当。父母出于疼爱,为孩子准备许多好吃的,既满足家长对食物作用的执着,又满足儿童被疼爱的心理。很多家长以食物做奖品,使孩子一有进步,就提出吃的要求,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多食的习惯。

2、以食物替代其他需求。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需求是多方面的,对食物的需求只是其中最容易满足的一种,在其他需求无法满足时,只能用食物来替代。如:受委屈时得到的是一块巧克力;孤独时相伴的是一盒点心;求知或玩耍的需求不能满足,千奇百怪的问题换来呵斥时,为了消除不安,会不停吃。另外,孩子遭受了挫折活限制,有时也会以吃东西来发泄,或以食物与家长作为交换条件,平衡自己的心理。

(三)咨询要点

???? 要避免孩子多食,家长是关键。父母要尽量满足儿童高层次的需求,让儿童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拥有自己喜爱的图书和玩具;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把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动手动脑上来,避免儿童产生用食物代替其他需求的心理;当发现孩子吃得很多时,应了解他是否遇到了挫折,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进而加以引导,并限制其食量。

?

第七章? 性心理咨询

一、性心理概述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

二、手淫

(一)含义

手淫指用手或其他物品摩擦、玩弄生殖器以引起性快感,获得性满足的行为。青少年对手淫常持消极、有害的看法,认为手淫是罪恶、下流的,有伤身体,会导致阳萎、早泄等,因此对手淫持有疑虑的态度,但又不敢直言,伴随着手淫快感的消失,由于在心理上认为手淫是有害的,因而常产生悔恨、紧张、害怕、多疑、自责等心理。

(二)症状与表现

手淫者内心的紧张冲突,还会引生理、心理的紊乱,出现一系列不良的心身反应,有些手淫者由于对手淫心存恐惧,敏感,因此可能把生理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现象如记忆力降低、反应慢等和手淫联系起来,因而情绪紧张、焦虑,影响到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手淫从卫生学上讲,是一种不健康的性行为,从心理学上看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咨询要点

1.???? 矫正对手淫的不正确认识。青少年因性成熟而产生性兴奋,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性本能活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好奇心或为了强化性快感而手淫,也是正常现象。青少年有无手淫,与日后的智能、成就、社会适应及性功能等没有必然的联系。手淫不是什么可耻的行为,更谈不上道德败坏或低级下流,手淫的真正危害在于错误认识所导致的心理挫伤,以及过度手淫形成积习后所引起的不良身心反应。
2.???? 手淫无罪、无害,但并非必需或可以无度。长期频繁的手淫会引起大脑高级神经活动功能或性神经反射的紊乱,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坚决禁止青少年整日成泥于手淫或手淫时的性幻想之中,更反对因从手淫中追求性快感而放弃学习、健康的娱乐活动和正常的人际交往。
3.???? 对有手淫习惯的青少年,应建议其多从事积极、有益的文体活动,转移注意力。不要穿紧身内裤,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 ,保持生殖器官清洁,少做摩擦外生殖器活动,减少外部刺激。
????? 手淫的戒除方法:

1.???? 厌恶疗法。即一旦感到自己有手淫的需要时,当即用中指、食指捅咽喉,达到频频干咳的程度,使手淫与讨厌的呕吐形成条件反射,久而久之,对手淫行为就不敢兴趣了。此外,还可以通过厌恶的联想进行治疗。
2.???? 矫正疗法。从减少次数开始,尽量控制手淫的欲念,直至戒除。
3.???? 把白天生活、学习时间安排紧凑一些,睡时最好双手放在被子外面,睡觉的姿势要舒适,内衣要宽松,盖的被子不要过重。
4.???? 学会淡化性冲动,进行理智调节。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达到淡化、性冲动的目的,如知识武装法、理想鼓舞法、自我暗示法、榜样鞭策法、情景交换法、活动转移等。
三、同性恋

(一)含义

同性恋是指以同性为满足性欲对象的情感。过去,同性恋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心理障碍,但是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观察到:同性恋者只是以同性恋作为主要或唯一的性行为,除此之外,无其他精神与心理异常,而且不少健康的成年人都曾有过或多或少的同性恋体验。因此,有的国家以不把同性恋列入诊治范围。

(二)症状与表现

对同性有强烈的性欲或性爱感情,对异性不感兴趣。看见自己喜欢的同性,则会产生恋爱的感觉,并且出现性结合的欲望。

(三)咨询要点

1.同性恋的主要问题是对异性恋爱出现了故障,进而选择同性伴侣作为性兴趣的对象。原因在于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无法胜任与异性恋爱,或者过分害怕异性,改而选择没有威胁、较易相处的同性作为对象。也可以说,是因遭受挫折时性心理发展迟滞,没有发展到异性恋爱阶段,而固定在早期的同性恋爱阶段。

2. 咨询的指导方针为解决、咨询的指导方针为解决、处理其对异性恋爱的障碍,将性的对象转向异型,放弃对同性的恋爱倾向。

3 。培养对异性美的欣赏能力。

4.可由心理医师作精神分析,找出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使其心态走上歧途 ,从而领悟到其荒谬性和幼稚性。

5. 采用行为治疗中的“橡皮圈疗法”,在手臂上套个橡皮圈,当有同性恋冲动或对同性产生好感时,就反复拉橡皮筋,直至引起疼痛为止。

6.服用一定激素药物,使体内性激素平衡。

7.帮助其加强自我调控,用心理转移或升华的方法将这种情欲转移到正当的活动中去。

8.采用厌恶疗法,即给同性恋者看同性健美的照片或录像的同时,给予疼痛或恶心呕吐刺激,经过若干次疼痛体验,使其同性恋心理消失。

四、性焦虑

(一)含义

焦虑是人们对某种危险或不良后果的过分的消极情绪反应,其特点是紧张不安、忧虑和畏惧。同样,人们对自己的性能力也会表现出过分的怀疑和紧张不安,这就是性焦虑。

(二)症状与表现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开始日益关注自身的性别角色和与之相关的形体特征,男生希望自己魁梧、高大,有男子汉气质;女生希望自己苗条、漂亮,细心温柔。若是自己不具备这些特征就会自卑、苦恼,整日忧心忡忡,不敢与异性交往,敏感多疑。有些男生对自己生殖器发育状况、性功能是否正常担忧,有些女生对乳房大小等异常敏感,致使整日愁眉不展,提心吊胆,生活在心理的阴影之中,难以启齿。

(三)咨询要点

1.???? 学点性心理和性生理知识,建立对性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态度。
2.???? 通过参加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健康高尚的业余生活中,降低对性特征的关注。
3.???? 采取松弛训练法每天进行练习,可以环节焦虑,使内心平静,生活充满活力。
五、露阴癖

(一)含义

露阴癖,是指通过反复在陌生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获得性满足的行为。可在暴露(或想象着暴露)生殖器的同时进行手淫,但与对方无进一步的性行为企图。

(二)症状与表现

1.几乎仅见于男性。通常在18岁以前起病,40岁以后有所缓解。

2.起病与家庭环境及教养、性心理发展受挫或偏差、两性关系未获正常发展等有一定联系。

3.中年以后起病者有可能有颅脑外伤、酒精中毒等器质性原因。

4.在暴露之前先有渐增的紧张感。

5.暴露时幻想对方也被性唤起;或只是想引起对方惊吓甚至昏倒,而不再有进一步的性侵害行为。

6.在对方受惊吓(或同时手淫)后得到性满足。

7.露阴地点均选择在僻静或易遁处。少数为当着陌生异性的面暴露生殖器,大多数是离对方较远,以利逃跑。

8.事后或被抓获后会可感到后悔甚至痛不欲生,但露阴冲动产生时又觉难以自控。

9.初次露阴者可能会完全改过。露阴次数越多越难得到矫正,因而总体预后不佳。

10.露阴行为具有完全或部分责任能力,因而要负法律责任。

(三)咨询要点

对露阴癖的治疗主要是“想像厌恶疗法”,即经常提醒患者自己想像露阴后的危险后果:如群众憎恶,公安部门拘留、处罚,名声扫地,与爱人离婚,家散人离等等,以抑制危险行为。如已结婚的,要搞好夫妻关系,尽量使性生活和谐,减少外出时的性冲动。对作案后有悔改表示的患者,医生要给予以解释、劝导,消除抑郁心境,鼓励振作精神,抗拒病态行为。

六、窥阴癖

(一)含义

窥阴癖,是暗中窥视陌生异性的裸体、脱衣或性行为而达到性兴奋,并在窥视当时或事后回忆时以手淫获得性满足,但不对所窥视对象实施性行为。窥阴癖者常幻想着与被窥者发生性关系,然实际上这种情况几乎从不发生。患病率不明。

(二)症状与表现

1.窥阴行为开始于15岁以前。

2.仅见于男性,多数无正常的异性恋经历,少数可建立异性恋关系并结婚生育。

3.窥阴以达到性兴奋和性满足可能是患者(包括已婚患者)最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性活动形式。

4.窥视地点选择为被窥者全然不觉的场合,并尽可能不让对方或其他人发现。

5.窥阴的强烈欲望反复产生,可直至老年期,难以改悔。

6.仅通过窥视并手淫即可进入性高潮达到性满足,而不实施进一步的性侵害。已婚者往往对正常的规律性性生活无兴趣或不满足。

7.初犯者可以矫正,屡犯者预后欠佳。

8.窥阴行为具有完全或部分责任能力,要负法律责任。

(三)咨询要点

1.支持疗法。通过心理咨询,让心理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精神上给予患者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起治疗窥阴癖的信心,调动起患者治疗的积极性。

2.认知领悟疗法。启发患者回忆幼年生活,找出与此症相关的经历,以及引起窥阴癖的根源。然后,心理医生根据病因向患者进行解释分析,使患者领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七、恋物癖

(一)含义

恋物癖是指对性爱对象的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迷恋。恋物癖患者通过抚弄、嗅、咬或玩弄某物来获取性快感。所恋对象可以是与性有关的,如头发、内裤、乳罩等,也可能是与性较少关联的雨衣、球鞋、牛仔衣等。恋物癖一般起自青少年时期,几乎完全是男性,而且大多数患者都是异性恋者,大过他们大多对性生活胆怯或者性功能低下,并且也很少有攻击或暴力行为。恋物癖患者常因其变态行为而给自己造成许多麻烦与不幸,但却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常常会感到极大的痛苦。

(二)症状与表现

1.尽管所迷恋之物可能在儿童期便已确定,但通常起病是在青春期,且一旦形成,便倾向于慢性化。

2.患者几乎全部是男性,大多为异性恋者。

3.所恋之物可以为一种也可为数种。

4.有时也可能迷恋女性身体上不足以引起性联想的某一部分,如头发、足趾或畸形处等。

5.有些收集物需有特殊质地或气味,如毛皮、丝绒、橡胶等。

6.在缺少所迷恋之物刺激的情况下进行性行为,往往会出现勃起困难或其他性功能障碍。

7.为满足癖好,常花费自己大量精力和财力去购买、偷窃,甚至抢劫所需之对象并加以珍藏。

8.迷恋物的重要性因人而异,有人需伴侣穿上特殊的对象才能达到性兴奋,有人则以对迷恋物的偏爱作为惟一的性活动形式。

9.恋物行为被揭露,或严重影响夫妻关系时,常导致患者的悔恨和痛苦,但事后仍反复发生,难以自拔。

(三)咨询要点

1.疏导疗法。心理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用准确、生动、亲切的语言分析其恋物癖产生的根源和形成的过程,以及恋物癖的本质和特点,使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定治疗信心,达到治疗的目的。

2.认识领悟疗法。通过患者对疾病过程的回忆,医生找出其根源,然后帮助患者分析、解释恋物癖行为的危害,使患者对自己的病因有所领悟。上例子中,心理医生不仅运用了疏导疗法,还运用了认知领悟疗法,二者结合进行治疗。

3.厌恶疗法。当患者产生了恋物的欲念时,便给他一个恶性刺激,如拉弹橡皮圈去弹击患者的手腕,使之感到疼痛从而控制这种欲念,直到病态现象消失为止。

八、摩擦癖

(一)含义

摩擦癖,是指在拥挤场合或乘对方不备之际,伺机以身体某一部位摩擦或触摸异性身体某一部分,以达到性兴奋的目的。患病率虽无统计,但估计并不太低,因为受害人往往难以启齿、隐而不报。

(二)症状与表现

1.仅见于男性异性恋者,从青春期开始,绝大多数在15~25岁起病。

2.摩擦行为发生于人多且拥挤的场合(如拥挤的人行道或公交车辆上),以便于逃遁。

3.典型的摩擦行为是隔着衣物以外生殖器摩擦毫无防备的异性的大腿或臂部,或用手摸弄对方的外生殖器或乳房部分,同时幻想与被害人有亲密的关系,以获得性满足,但为防被对方察觉和告发,又必须尽快逃逸。

4.在摩擦和性幻想过程中可以达到性高潮并射精。

5.25岁以后,通过结婚或结交性伴侣而使摩擦行为有所减少。中年以后则很少见。

6.持续至中年以后者预后不佳。

(三)咨询要点

1.认知领悟疗法。引导患者仔细回忆自己的 成长过程,特别是儿童期有关性方面的经历,从中找出导致摩擦行为产生的根源,并向患者进行解释分析,这种行为是儿童式的行为,是用儿童期的方式来宣泄成年的性欲,使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努力克服。

2.支持疗法。即通过心理咨询,施治者与求治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精神上给予救治者关心和支持,使求治者树立起治愈摩擦癖的信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同时,施治者还应与求治者一切讨论摩擦行为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治疗的方法。这是一种一般性治疗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辅助疗法,在患者的治疗、恢复、巩固阶段都可使用。

对摩擦癖患者的治疗,除用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使用精神分析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结婚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

?

发布时间:2011-4-1 21:12:19 阅读:5599次 来源:
 

扫描二维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